一字,必有所本,尤勝於他家之杜撰,均未可以一眚議之。黃佐修《廣東新志》,漢以前之人物小傳,皆採是書,蓋亦深知纂述之不苟矣。萬曆壬辰,其鄉人遊樸嘗為鋟版。歲久散佚,僅存抄本。第二卷中《養奮傳》、《傅蠹地傳》、《鄧盛傳》、《綦毋俊傳》、《李進傳》皆殘闕。
陳某一傳殘闕尤甚,僅存姓而佚其名。今亦各仍原本,從闕疑之義焉。
△《元儒考略》·四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馮從吾撰。從吾字仲好,長安人,萬曆己丑進士,改庶吉士,又改御史。
以上疏言事廷杖,歷遷左副都御史。以爭紅丸、梃擊事乞歸。起工部尚書,以疾辭,後竟削奪。及奄黨敗,詔復官,諡恭定。事蹟具《明史》本傳。是編乃集元代諸儒事實,各為小傳。大抵以《元史·儒學傳》為主,而旁採志乘附益之。中有大書特傳者,亦有細書附傳者,皆據其學術之高下以為進退,體例頗為叢碎。
又名姓往往乖舛,如歐陽元別號圭齋,今乃竟題作歐陽圭。既以號作名,又刪去一字,校讎亦未免太疏。然宋儒好附門牆,於淵源最悉。明儒喜爭同異,於宗派尤詳。語錄學案,動輒災梨,不啻汗牛充棟。惟元儒篤實,不甚近名,故講學之書,傳世者絕少,亦無匯合諸家,勒為一帙,以著相傳之系者。從吾掇拾殘剩,補輯此編,以略見一代儒林之梗概,存之亦足資考證。物有以少見珍者,此之謂歟。
△《欽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八十卷乾隆九年奉敕撰。凡甲族謂之大姓,其次則謂之乙姓。各詳其受氏之源與始居之地,猶劉之標望於彭城、韓之溯派於昌黎也。或同姓而異居者,則以其地識之(如蘇完瓜爾佳氏、葉赫瓜爾佳氏之類),猶王之別太原、琅琊,李之判隴西、趙郡也。或雖同姓而異旗者,則連類附見之,猶裴之有東、西,阮之有南、北也。
其賜姓者,仍列於本族。惟詳其蒙賜之由,以昭光寵,而不淆其昭穆。蒙古、高麗、尼堪、臺尼堪、撫順尼堪,久隸八旗者,亦追溯從來,附著於末。每一姓中,取其勳勞茂著者冠冕於首,各系小傳,以示旌異。其子孫世系官爵,以次綴書,如《元和姓纂》之例。考古者族姓掌於官。至春秋之末,智果別族為輔氏,猶聞於太史。秦、漢以來,古制不存,家牒乃作。劉歆《七略》稱案《揚子云家牒》,以甘露三年生是也。(案語見李善《文選注》)私記之書亦作,《世本》是也。
六代及唐,雖以門第相高,而附會攀援,動輒疏舛。白居易一朝名士,自敘世系乃以楚白公勝、秦白乙丙一脈相承,他可概見矣。洎乎兩宋,譜學遂絕,非世家舊姓,罕能確述其宗派者。豈非不掌於官,各以臆說之故歟。惟我國家,法度修明,自開創之初,從龍部屬,皆什伍相保,聚族而居,有古比閭族黨之遺意,故其民數可考。而生卒必聞於官,子孫必登於籍,故其族系亦最明。披讀是編,古太史之成規猶可概見。八旗之枝幹相維,臂指相屬,亦可概見。聖人制作,同符三代類如此,猗歟盛矣。
△《欽定宗室王公功績表傳》·十二卷乾隆四十六年奉敕撰。初,乾隆二十九年命宗人府、內閣考核宗室王公功績,輯為《表》一卷,詳列封爵世系;《傳》五卷,第一卷、第二卷為親王,第三卷為郡王,第四卷為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第五卷為王貝勒獲罪褫爵而舊有勳勞者。通三十一人。又附傳二十一人,於乾隆三十年六月告成。嗣以所述簡親王喇布、順承郡王勒爾錦、貝勒洞鄂事實皆不詳悉。又《順承郡王傳》中“生有神力”之語,亦涉不經。乃詔國史館恭檢實錄紅本,重為改撰。前《表》後《傳》,體例如舊。立傳人數亦如舊,而事必具其始末,語必求其徵信,則視舊詳且核焉。考古者同姓分封,惟周為盛。然文昭武穆,惟魯公伯禽有淮徐之功耳。
諸史《列傳》,載從龍戰伐雖不乏懿親,亦從無多至四五十人,並奮起鷹揚,銘勳竹帛,共襄萬世之鴻基者。蓋我國家,世德作求,克承天眷。貞元會合,光嶽氣鍾。太元渾灝之精,既挺生乎列聖;扶輿清淑之氣,遂並萃於宗盟。記所謂天降時雨,山川出雲,乘時佐命,非偶然也。至我皇上,篤念周親,不忘舊績。俾效命風雲之會者,得以表章,並使席榮珪組之班者,知所觀感。用以本支百世,帶礪萬年,所為垂訓而示勸者,聖意尤深遠矣。參稽詳慎,必再易稿而始成書者,豈徒然哉。
△《欽定蒙古王公功績表傳》·十二卷乾隆四十四年奉敕撰。體例與《宗室王公功績表傳》同。考今蒙古諸部,其人率元之部族,其地則遼之故疆。自遼初上溯於漢初,攻伐之事未嘗絕。自元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