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殊妄誕,所引亦自相矛盾。蓋文宗時嘗下詔書,稱順帝非明宗之子,斥居靜江。好事者因造為此言,其荒唐本不待辨。敏政乃從而信之,乖謬甚矣。
△《尊鄉錄節要》·四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王弼撰。弼,黃岩人,成化乙未進士,官至興化府知府。初,謝鐸嘗著《尊鄉錄》四十一卷,載其鄉先達事實。弼復以己意其大略。取十大儒、五大臣、六忠臣、十五孝子,各為之《贊》。卷末附《拾遺》二十事,事各為詩。
△《考亭淵源錄》·二十四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宋端儀撰,薛應旂重修。端儀字孔時,莆田人。成化辛丑進士,官至廣東提學僉事,事蹟具《明史》本傳。應旂有《四書人物考》,已著錄。此編仿《伊洛淵源錄》之例,首列延平李侗,籍溪胡憲、屏山劉子翬、白水劉勉之四人,以溯師承之所自。次載朱子始末。次及同時友人,至南軒張栻以下七人。次則備列考亭門人,自勉齋黃榦以下二百九十三人。其二十三卷則門人之無記述文字者,但列其名,凡八十八人。末卷則考亭叛徒趙師雍、傅伯壽、胡紘等三人,亦用《伊洛淵源錄》載邢恕例也。史稱端儀慨建文朝忠臣湮沒,乃搜輯遺書,為《革除錄》。建文忠臣之有錄,自端儀始。然其書今未見,即此書原本亦未見,世所行者惟應旂重修之本。應旂作《宋元通鑑》,於道學宗派,多所紀錄,此書蓋猶是意。然應旂初學於王守仁,講陸氏之學。晚乃研窮洛、閩之旨,兼取朱子。故其書《目錄》後有雲:“兩先生實所以相成,非所以相反。”遂以陸九淵兄弟三人列《考亭淵源錄》中,名實未免乖舛也。
△《鹿城書院集》·(無卷數,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鄧淮撰。淮,吉水人,成化辛丑進士,弘治中官溫州府知府。以南宋時溫州之士遊二程、張、朱之門者,有周行己等二十三人。乃命永嘉知縣汪循即鹿城建書院,祀二程、張、朱,而以行己等侑焉。復輯諸人志銘、家傳及其遺事緒論見於志書、語錄中者,匯為此編。雖亦講學家標榜之書,然永嘉學派,頗異新安。
淮不分門戶於其間,則視黨同伐異者,其公私相去遠矣。
△《吳中往哲記》·一卷、《續吳中往哲記》·一卷、《續吳中往哲記補遺》·一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吳中往哲記》,明楊循吉撰。《續記》、《補遺》,皆黃魯曾撰。循吉有《蘇州府纂修志略》,已著錄。魯曾字得之,吳縣人,正德丙子舉人。循吉書見《明史·藝文志》,卷數與此相符,記明初蘇州府人物,自《勳德》至《冠衲》,分七目,凡四十一人。《續記》自《忠節》至《散逸》,分十七目,凡四十人。
《補遺》自《審進》至《釋行》,分十九目,凡三十一人。其《補遺》原目本一卷,此本分作二卷,又改其《釋行第十七》為“第一”,則刊刻者之誤也。書中所列小傳,皆寥寥數言,未見端末。又如徐有貞以險忮敗,而循吉稱為四海物望,蓋未免鄉曲之私。吳寬位終禮部尚書,而魯曾乃題作東閣大學士,尤顯然訛謬,則亦不足徵信矣。
△《吳中故實記》·一卷、《續記》·一卷、《補遺》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舊本題明楊循吉撰。檢勘其文,即循吉《吳中往哲記》、黃魯曾《往哲續記》、《補遺》原本。惟於標題中刊去“往哲”二字,易以“故實”二字。蓋書賈劖舊版,改易新名以售欺者也。
△《掾曹名臣錄》·一卷、《續集》·一卷(浙江範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王瓊撰。瓊有《晉溪奏議》,已著錄。是編乃瓊官南京戶部侍郎時,見諸吏中有知琴書可教誨者,因採錄明興以來由掾曹而列名臣者,編為此書,以示勸勉,凡劉敏等九人。又《續集》一卷,凡劉本等四人。前有正德甲戌瓊《自序》,後有南京戶部郎中卞師敏《跋》。
△《蘇材小纂》·六卷(戶部尚書王際華家藏本)
明祝允明撰。允明字希哲,長洲人,弘治壬子舉人,官至應天府通判,《明史·文苑傳》附見《徐禎卿傳》中。是書記天順以後蘇州人物。前有《自序》,稱弘治改元,詔中外諸司,撰集事蹟,上史館為實錄,簡允明等數弟子員司其事,因私纂紀為此書。第一曰《簪纓》,纂徐有貞以下十九人。第二曰《邱壑》,纂杜瓊以下五人。第三曰《孝德》,纂朱灝一人。第四曰《女憲》,纂王妙鳳以下三人。第五曰《方術》,纂張豫等二人。大約本之碑誌行狀,而稍為考據異同,注於本文之下。其敘徐有貞事,頗有諱飾。蓋允明為有貞外孫,親串之私,不能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