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見。是編乃真寧趙邦清輯其講學之語為一卷,非端之全書,亦非端所自著,不足以盡其底蘊。
然《千頃堂書目》載《月川語錄》作一卷,則所見亦即此本矣。
△《從政名言》·二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薛瑄撰。瑄有《讀書錄》,已著錄。案瑄年譜,宣德元年四月,服闋至都,上章願就教職。宣宗特擢為御史,尋差監沅州銀場。此書第二條,稱吾居察院;第四條,稱餘始自京師來源南;則作於奉使沅州時也。其言皆切實通達,然精要已見《讀書錄》中,此其緒餘矣。
△《薛子道論》·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舊本題明薛瑄撰。皆自瑄《讀書錄》中摘出,別立此名,以炫俗聽。蓋明末詭誕之習,凡屬古書,多改易其面目以求售。雖習見如《讀書錄》者,尚不免刪竄以市欺也。
△《明良交泰錄》·十八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明尹直撰。直有《名臣贊》,已著錄。是編為其致仕以後所作。成於弘治十七年,而表上於正德六年。書中皆援引經史,附以論斷。一卷易三篇,書十二篇。
二卷詩五篇,春秋傳五篇,禮記二篇,孔子三篇,孟子五篇。三卷以下,則備述歷代君臣問答之語,治忽興衰之故,始自漢高,迄明孝宗,而明事當古事二之一。
蓋亦範祖禹《帝學》多述宋代祖宗之意。惟末卷自錄其獻納之詞,連篇累牘,雖序中引夏侯勝、魏徵、韓琦、司馬光、歐陽修、楊士奇、李賢為例,然勝未嘗著書,徵事為王方慶所集,琦特自編奏議,修與光與士奇與賢皆自為記載,非自附諸古名臣後,表進於朝也。《明史·直本傳》,載孝宗薄其為人,令致仕。弘治九年,表賀萬壽,並以太子當出閣,上承華箴,引先朝少保黃淮事,冀召對。帝卻之。此書或亦是意歟?
(案:直之進退,未合儒者之道。然其言則儒家之言,列之《儒家》,從其書也。)
△《朱子學的》·二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邱濬編。濬有《家禮儀節》,已著錄。是編上卷分下學、持敬、窮理、精蘊、須看、鞭策、進德、道在、天德、韋齋等十篇,下卷分上達、古者、此學、仁禮、為治、紀綱、聖人、前輩、斯文、道統等十篇。蔡衍鎤序曰:上編自下學以至天德,由事而達理,而終之以韋齋,所以紀朱子之生平言行,猶《論語》之有鄉黨也。下編自上達以至斯文,由理而散事,而終之以道統,所以紀濂、洛、關、閩之學之所由來,猶《論語》之有堯曰也。然濬闡朱子之言以示學者,即仿朱子編《近思錄》、《小學》之體足矣,何必摹擬《論語》,使之貌似聖人?況揚雄、王通之僣經,朱子嘗深譏之。濬之是編,豈朱子所樂受乎?
△《居業錄類編》·三十一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胡居仁撰。陳鳳梧編。居仁有《易象鈔》,已著錄。鳳梧字文鳴,廬陵人。
弘治丙辰進士。官至右都御史,巡撫應天。是編凡分三十一類,類為一卷。序雲錄舊無銓次,不便觀覽。頃自山東巡撫改佐南臺,舟次之暇,輒手自編訂,以類相從,付門人無錫陳大尹名世,校而刻之,以廣其傳。此本蓋從刻本傳寫者。昔薛瑄《讀書續錄》亦有原本及分類二刻,然論者謂分類失瑄意,此本亦猶是也。
△《道一編》·六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編朱、陸二家往還之書,而各為之論斷,見其始異而終同。
考陳建《學蔀通辨》曰:程篁墩著《道一編》,分朱、陸同異為三節。始焉如冰炭之相反,中焉則疑信之相半,終焉若輔車之相依。朱、陸早異晚同之說,於是乎成矣。王陽明因之,遂有《朱子晚年定論》之錄,與《道一編》輔車之說,正相唱和云云。然則此書乃程敏政作也。敏政有《宋遺民錄》,已著錄。
△《性理要解》·二卷(浙江鄭大節家藏本)
明蔡清撰。清有《易經蒙引》,已著錄。是編以《性理要解》為名,而上卷題虛齋《看太極圖說》,下卷題虛齋《看河圖洛書說》。前有蘇濬序,稱其冥搜之暇,神遊太極。左圖右書。字字而櫛之,言言而綜之,亦但舉二書。其序詞氣拙陋,殆出依託。疑清本有此殘稿,其後人匯為一編,強立此名,又偽撰濬序於前也。
△《虛齋三書》·(無卷數,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蔡清撰。是編即以《看太極圖說》改名《太極圖說》,以《看河圖洛書說》改名《河洛私見》,而增以《艾庵密箴》五十條,故曰《三書》。乾隆壬戌,其裔孫蔡廷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