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公武《讀書志》據所引劉昭《續漢志注》,定為梁、陳間人作。程大昌《雍錄》則謂晉灼所引《黃圖》,多不見於今本,而今本“漸臺”、“彪池”、“高廟”、“元始祭社稷儀”,皆明引舊圖,知非晉灼之所見。又據改“槐裡”為“興平”,事在至德二載,知為唐肅宗以後人作。其說較公武為有據。此本惟“高廟”一條,不引舊圖,“滄池”一條引舊圖而大昌未及,其餘三條並同。蓋即大昌所見之本,偶誤“滄池”為“高廟”也。其書皆記長安古蹟,間及周代靈臺、靈囿諸事,然以漢為主,亦間及河間日華宮、梁曜華宮諸事,而以京師為主,故稱《三輔黃圖》。三輔者,顏師古《漢書注》謂長安以東為京兆,以北為左馮翊,渭城以西為右扶風也。所紀宮殿苑囿之制,條分縷析,至為詳備,考古者恆所取資。惟兼採《西京雜記》、《漢武故事》諸偽書,《洞冥記》、《拾遺記》諸雜說,愛博嗜奇,轉失精核,不免為白璧徵瑕耳。
△《禁扁》·五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元王士點撰。士點字繼志,東平人。是書凡為目百一十有六,篇一十有五,釐為甲、乙、丙、丁、戊五卷。考何晏《景福殿賦》雲,爰有禁楄,勒分翼張。
注引《說文》扁從戶冊者,署門戶也,扁與楄同。此書詳載歷代宮殿門觀池館苑篽等名,故取義於此。卷首有歐陽玄至順庚午序,虞集至順癸酉序,皆以詳贍推之。其中如釋“東西箱”,以西清附之,蓋本前漢《司馬相如傳》注謂“西清即西箱也”。而其釋“東西”序則與“東西箱”別為一類,不知《景福殿賦》:“西箱踟躕以開宴,東序重深而秘奧。”注:西箱,西序也。東序,東箱也。本屬互文,而析為兩地,則於宮室之制殊未能詳考。又如釋“秦雲陽宮”,一名林光,一名甘泉。考程大昌《雍錄》,漢之甘泉在渭北之雲陽,秦之甘泉在渭南之鄠縣。謂秦甘泉一名雲陽,殊誤。又孟康《郊祀志》注:“漢甘泉一名林光。”
師古謂:“漢於秦林光宮旁別起甘泉宮。”謂漢甘泉一名林光,亦非。則於地理之學亦不免偶疏。至於秦祈年宮,《三輔黃圖》以為穆公作,此書獨本《漢書》及《水經注》之說,以為作於惠公,似非無見。又若“曲臺宮”之類,兼採《雍錄》以補《黃圖》之所遺,頗可藉以參考。末附《名釋》一篇,訓詁亦極典核。
雖時有疏密,要於史學不為無補矣。
──右“地理類”宮殿疏之屬,二部、十一卷,皆文淵閣著錄。
(案:《太平御覽》所引有《漢宮殿疏》,劉知幾《史通》所引有《晉宮闕名》,皆自為記載,不與地誌相雜。今別立子目,冠於《地理類》之首。)
△《元和郡縣誌》·四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唐李吉甫撰。吉甫字宏憲,趙州人。御史大夫棲筠之子,以蔭補左司御率府倉曹參軍。貞元初,為太常博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卒諡忠懿。
事蹟具《唐書》本傳。是書據宋洪邁跋,稱為元和八年所上,然書中更置“宥州”
一條,乃在元和九年,蓋其事為吉甫所經畫,故書成之後,又自續入之也。前有吉甫原序,稱起京兆府,盡隴右道,凡四十七鎮,成四十卷。每鎮皆圖在篇首,冠於敘事之前。並目錄兩卷,共成四十二卷,故名曰《元和郡縣圖志》。後有淳熙二年程大昌跋,稱圖至今已亡,獨志存焉,故《書錄解題》惟稱《元和郡縣誌》四十卷。此本又闕第十九卷、二十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六卷、三十六卷,其第十八卷則闕其半,二十五卷亦闕二頁,又非宋本之舊矣。篇目斷續,頗難尋檢。考《水經注》本四十卷,至宋代佚其五卷,故水名闕二十有一。南宋刊版,仍均配為四十卷,使相聯屬。今用其例,亦重編為四十卷,以便循覽。仍注其所闕於卷中,以存舊第。其書《唐志》作五十四卷,證以吉甫之原序,蓋志之誤。又按《唐六典》及新舊《唐書·地理志》,貞觀初,分天下為十道,一關內道,二河南道,三河東道,四河北道,五山南道,六隴右道,七淮南道,八江南道,九劍南道,十嶺南道。此書移隴右為第十,殆以中葉後陷沒吐蕃,故退以為殿。至淮南一道,在今本闕卷之中。以《唐志》淮南道所屬諸州考之,今本河南道內有所屬申、光二州列蔡州之後,江南道內有所屬之蘄、黃、安三州列鄂、沔二州之後,似乎傳寫之錯簡。然考《唐書·方鎮表》,大曆十四年,淮西節度使復治蔡州,尋更號申光蔡節度使。又永泰元年,蘄、黃二州隸鄂嶽節度,升鄂州都團練使為觀察使,增領嶽、蘄、黃三州。元和元年,升鄂州觀察使為武昌軍節度使,增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