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部分(1 / 4)

△《水部備考》·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周夢暘撰。夢暘字啟明,南漳人。萬曆甲戌進士,官至工部都水司郎中。

以工曹職掌冗雜,又前後多所更革,難於稽考,因檢校案牘,以類編次,各立綱目。分為《職官》、《河渠》、《橋道》、《舟車》、《織造》、《器用》、《權量》、《徵輸》、《供億》、《叢事》凡十考,末附吏典承行事件。書成於萬曆丁亥。

△《浮樑陶政志》·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國朝吳允嘉撰。允嘉有《吳越順存集》,已著錄。是書皆記江西景德鎮官窯始末。凡七條,疏略殊甚。後為景德舊事十四條,而“昊十九”一條重出。又時代顛舛,《容齋隨筆》一條,以宋事列明後。《池北偶談》一條,以國朝事列宋前,殊無條理。

──右“政書類”考工之屬,六部、十八卷,皆附《存目》。

卷八十五 史部四十一

○目錄類一

鄭玄有《三禮目錄》一卷,此名所昉也。其有解題,胡應麟《經義會通》謂始於唐之李肇。案《漢書》錄《七略》書名,不過一卷,而劉氏《七略別錄》至二十卷,此非有解題而何?《隋志》曰:“劉向《別錄》、劉歆《七略》,剖析條流,各有其序,推尋事蹟。自是以後,不能辨其流別,但記書名而已。”其文甚明,應麟誤也。今所傳者以《崇文總目》為古,晁公武、趙希弁、陳振孫並準為撰述之式。惟鄭樵作《通志·藝文略》,始無所詮釋,並建議廢《崇文總目》之解題,而尤袤《遂初堂書目》因之。自是以後,遂兩體並行。今亦兼收,以資考核。金石之文,隋唐《志》附《小學》,《宋志》乃附《目錄》。今用《宋志》之例,並列此門。而別為子目,不使與經籍相淆焉。

△《崇文總目》·十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王堯臣等奉敕撰,蓋以四館書併合著錄者也。宋制:以昭文、史館、集賢為三館。太平興國三年,於左升龍門東北建崇文院,謂之“三館新修書院”。端拱元年,詔分三館之書萬餘卷,別為書庫,名曰“秘閣”,以別貯禁中之籍,與三館合稱四館。景祐元年閏六月,以三館及秘閣所藏或謬濫不全,命翰林學士張觀,知制誥李淑、宋祁等看詳,定其存廢。訛謬者刪去,差漏者補寫。因詔翰林學士王堯臣、史館檢討王洙、館閣校勘歐陽修等校正條目,討論撰次,定著三萬六百六十九卷。分類編目,總成六十六卷。於慶曆元年十二月己丑上之,賜名曰《崇文總目》。後神宗改崇文院曰秘書省,徽宗時因改是書曰《秘書總目》。然自南宋以來,諸書援引,仍謂之《崇文總目》,從其朔也。李燾《續通鑑長編》雲,《崇文總目》六十卷,《麟臺故事》亦同。《中興書目》雲六十六卷,江少虞《事實類苑》則雲六十七卷,《文獻通考》則雲六十四卷,《宋史·藝文志》則據《中興書目》作六十六卷。其說參差不一。考原本於每條之下具有論說,逮南宋時鄭樵作《通志》,始謂其文繁無用,紹興中遂從而去其序釋,故晁公武《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著錄皆雲一卷。是刊除序釋之後,全本已不甚行。南宋諸家,或不見其原書,故所記卷數各異也。考《漢書·藝文志》本劉歆《七略》而作,班固已有自注。《隋書·經籍志》參考《七錄》,互注存佚,亦沿其例。《唐書》於作者姓名不見紀傳者,尚間有註文,以資考核。後來得略見古書之崖略,實緣於此,不可謂之繁文。鄭樵作《通志》二十略,務欲凌跨前人,而《藝文》一略,非目睹其書則不能詳究原委。自揣海濱寒畯,不能窺中秘之全,無以駕乎其上,遂惡其害己而去之。此宋人忌刻之故智,非出公心。厥後脫脫等作《宋史·藝文志》,紕漏顛倒,瑕隙百出,於諸史志中最為叢脞。是即高宗誤用樵言,刪除序釋之流弊也。宋人官私書目,存於今者四家。晁氏、陳氏二目,諸家藉為考證之資。而尤袤《遂初堂書目》及此書則若存若亡,幾希湮滅。是亦有說無說之明效矣。此本為範欽天一閣所藏,朱彝尊抄而傳之,始稍見於世,亦無序釋。彝尊《曝書亭集》有康熙庚辰九月作是書跋,謂欲從《六一居士集》暨《文獻通考》所載,別抄一本以補之。然是時彝尊年七十二矣,竟未能辦也。今以其言考之,其每類之序,見於《歐陽修集》者,只經、史二類及子類之半。馬端臨《文獻通考》所載論說亦然。晁公武《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皆在《通考》之前,惟晁公武所見多《通考》一條。陳氏則但見六十六卷之目,題曰“紹興改定”者而已。《永樂大典》所引,亦即從晁、陳二家目中採出,無所增益,已不能復睹其全。然蒐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