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很無奈了,故而司馬朗真報一個匈奴復辟,漢室這邊本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想法肯定會來看看。
漢朝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算是優秀,但有一個彎是轉過不去的,那就是匈奴,哪怕是漢室承認匈奴是夏後履癸一系,可漢室和匈奴之間卻是真正意義上的你死我亡。
在其他任何正常的時代,敢矯詔出兵的,只要皇帝還活著,那對方肯定死的連渣滓都不剩,不滅三族都算是仁德了。
然而漢朝矯詔打匈奴,不僅無罪,只要你真的打贏了,戰績優秀,沒問題,你就跟凱旋之士一樣,各地夾道歡迎,具送酒食勞軍,回來皇帝補詔書,然後該賞賜繼續賞賜。
陳湯矯詔懟匈奴,打贏了回來,元帝先確定打贏了,手下大臣表示矯詔這個例子不能開,應該責罰,但就算是和陳湯有仇的大臣,落點也只是責罰,沒一個說是將矯詔出兵的人幹掉。
元帝自己則是確定是真幹掉了一個單于之後,一邊表示你們說的很有道理,矯詔確實是大問題,一邊讓沿路的各縣準備酒食犒勞有功之士,然後先口頭嘉獎陳湯和甘延壽等人。
直到劉姓宗室站出來表示矯詔是矯詔,懟匈奴是懟匈奴,打贏了就是有功,乾死單于就得封賞,簡單點,矯詔這個罪也不算嚴重,補個詔書這事就沒問題了,免罪不究,弄死單于是大功,按照舊例,當封侯,這才是正事。
元帝果斷就驢下坡,實際上本身就沒拿矯詔當回事,打匈奴是正事,矯詔就矯詔唄,打輸了數罪併罰,那是理所當然,打贏了還提啥矯詔,我知道你們幾個站出來抓著矯詔不放的都是和陳湯等人有仇,可你們看看局勢行不行。
於是元帝按照舊例給有功之士封侯,然後特赦矯詔打匈奴無罪,有罪的只有一條,你打敗了……
實際上後面陳湯翻船更多是因為陳湯本人縱兵劫掠和貪財的關係,與矯詔一事沒半點關係,同樣矯詔打匈奴的甘延壽,沒出一點事,一直平穩晉升,最後死在任上,諡號壯候!
故而漢室對於矯詔真沒什麼太深的感觸,只對匈奴有感觸,同樣司馬朗如果報個匈奴在烏孫復辟,烏孫王的皮不被扒了才是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