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3 / 4)

小說:李鴻章 作者:溫暖寒冬

說,“就算現在有兵有將,請問,如何才到得了上海?這不是你們一哭,我說一句話,便可成功的事。快請起來,從長計議。”

話責備得對,而且口氣也鬆動了,環跪在地計程車紳才遵命站起。曾國藩便吩咐請一位他的幕友,也是他的門生來。

這人就是李鴻章——為了參劾李元度,李鴻章跟他的老師鬧得不歡而散,到江西閒住了一年,依然故我,回想在祁門大營那一場爭執,覺得自己也未免太魯莽了些,一則,到底是老師;二則,李元度也實在辜負曾國藩的期望,只看他募勇援浙,沿途誑報勝仗,而到了浙江,食人之祿而不忠人之事,寄身於敵人尾閭之間,真有點近乎無恥了。

這樣轉著念頭,便一直想回到曾國藩大營,只是苦無機緣,直到安慶克復,李鴻章才寫了封信去道賀,雖未提到想重投師門,但言外之意,以曾國藩的肯虛心體察人情世故,自然能夠默喻。

曾國藩對這位門生的期望甚高。但李鴻章的年紀還輕,尚欠沉著,料事太易,求功太切,而且喜歡“打痞子腔”作英雄欺人之談,在曾國藩看來,駁雜不純,因而要下一番陶冶之功,挫他的虛驕之氣。在營裡,李鴻章喜歡睡懶覺,而曾國藩一定要等幕友到齊,才開早飯,逼得李鴻章不能不一早起身,諸如此類的“細故”,使得李鴻章對老師大為不滿,因而才有為李元度相爭,絕裾而去的結果。曾國藩當然瞭解他這個門生的心事,如今肯回頭相就,足見得他自己下過一番省察克己的功夫,非昔日可比,所以立即覆了一封信,說是“在江西無事,可即前來”,同時關照糧臺匯了旅費到江西。於是李鴻章欣然到了安慶大營。

曾國藩會“看相”,看的不是那一年走鼻運,會發大財之類,而是看此人的氣色與氣度。一度不見,發覺李鴻章神情肅穆,勁氣內斂,大為安慰,留他在左右參贊軍務,大致布陳方略,有關安危大計的奏疏,都由李鴻章擬稿。這時江蘇士紳,哭求援師,該當如何處置,曾國藩也要找他來商議。

“是。”李鴻章聽老師道明究竟,便即答道:“容門生與江蘇諸公細談,再來回報。”

“好,好。你們先細談了再說。”

於是錢鼎銘便在李鴻章那裡談了一夜,盛道上海因戰火而帶來的畸形繁榮,五方輻湊,商賈雲集,巨室播遷,多挾重金住在夷場上,上海若為太平軍所得,曾國藩沿長江逐步肅清,進圍金陵的計劃,便很難收功了。

這番話使得李鴻章大為動心,英雄要有用武之地,但求一所謂“善地”甚難——辦太平軍咸豐初年以前的軍務,完全不同。那時國家有大征伐,命將出師,儀式隆重,至於“人馬未動,糧草先行”,更不用專閫之將費心,朝廷會撥國帑,指派大臣,經紀其事。作統帥的只要知人善任,必奏全功。如今辦太平軍,朝廷不責以時效,不遙為控制,進兵快慢,固可收發由心,就是喪師失地,只要是非戰之罪,亦可邀得寬典。這樣的情形,比雍正、乾隆年間的大將,固然好當得多,但練兵、籌餉要靠自己,卻又比那時候的大將苦惱得多。

兵餉兩項,又以餉為根本中的根本。有餉無兵,像浙江這幾年的局面,是自貽伊戚,主事者的失算,但如有兵無餉,則孫吳復生,亦未見得能練成一支勁旅。現在上海有這樣豐厚的餉源,那就是一等一的善地,大有可為了。

但餉源雖厚,如果不能歸自己掌握,依然無濟於事。因而李鴻章接下來便想到上海的事權,以此向錢鼎銘詢問。

“江蘇現在吃虧的,就是雲集上海的大員太多,事權不一。

照規矩說,該歸薛中丞控馭一切,而其實上厄下制,少所作為。“

“上厄?”李鴻章詫異地問,“莫非何根雲還以江督自居?”

“雖不以江督自居,卻以蘇浙兩省的太上巡撫——”

據錢鼎銘說,薛煥與王有齡感念何桂清提攜之恩,庇護甚力,尤其是薛煥,近在咫尺,事事承命。他一再為何桂清請命,先跟王有齡合疏奏請“棄瑕錄用,俾奮後效”。朝命不許,從而單獨上奏,說嘉興方面的官軍將士,請何桂清去督剿,等克復蘇州,再進京伏罪,朝命又不許。但何桂清始終還在上海,薛煥僅是為何桂清能不被捕,便已費盡心血,對公事上,自然就顧不到了。

“那麼,”李鴻章又問:“受制於下,又作何解?”

這是指蘇松太道署理江蘇藩司的吳煦:他是上海的地方官,而且兼管海關,餉源都握在他手中。吳煦其人,自然是精明的一路,但對軍務一竅不通,他的唯一辦法是用重金、募洋將,自從用美國人華爾收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