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投資的是生產性的專案自然可以產生正收益。目的決定結果。伊薩貝拉女王為了得到新航線,為了得到有生產香料和黃金的航線,鄭和的目的僅僅是宣揚國威,搞搞收買人心的和平外交。
“星球大戰計劃”的出臺背景是在冷戰後期,由於蘇聯擁有比美國更強大的核攻擊力量和導彈破防能力,美國害怕“核平衡”的形勢被打破,需要建立有效的反導彈系統,來保證其戰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可靠的威懾能力,維持其核優勢。同時,美國也是想憑藉其強大的經濟實力,透過太空武器競爭,把蘇聯的經濟拖垮。
被動迎戰的蘇聯自然比不上經濟實力強大的美國,在不得不調動資源強行競賽過程中嚴重傷害了本國經濟基礎——消費品產業之後被拖進了泥潭無法自拔。一個是正常的軍費開支。為了自保;一個是為了逞強,保持領先。自然花費的代價就無法比較。
從經濟的角度出發,西班牙和美國都是以小博大。大明和蘇聯都是以大搏小。自然結果就大相徑庭了。
穿越眾自然不會犯大明的錯誤,一開始就在登州、青州、新京、泉州、福州、廣州、欽州等港口興辦造船廠和商行。泉州的海洋學院培養了幾千名達到這個時代最給力的船長級別的高階人才。同樣的,在造船、貿易、南洋開發等相關領域的人才儲備也比較充足。為了不再出現裝置等人的荒謬局面,諸如防治熱帶疾病的醫師、種植園的之中技術人員和裝置維護人員、翻譯、僱傭軍和保安等等都準備齊全了。
在滅夏戰爭三年前,各個船廠的訂單都排到十年後去了。不論有沒有辰基的參股,所有沿海的各個船廠都可以憑藉訂單到銀行貸款來擴大產能,滿足訂單。
這個時代。中國的船舶工業造船產量已經連續百年位居世界第一位,在現有有限的統計資料的顯示中,中國在世界船舶工業中所佔份額達到了80%。千噸級以上的大型船舶則佔到100%。到1945年的時候船舶產量將達到10萬載重噸。達到全球95%的產能,以絕對的優勢建立起海上霸權。
造船業的高速發展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穿越眾推進的工業化和技術擴散導致對工業原料和香料等消費品的巨大需求導致現有的運力供不應求;二是穿越眾戰略中可怕的預期,在二十年內,建立起來的殖民體系和全球化體系需要的運輸規模要達到1000萬噸的規模。這個和過去幾萬噸的東西方物資交流規模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三是中國大量過剩的產能需要大量的市場來消化。需要全世界消化的龐大的產能需要大量船舶運輸到每個有人的角落銷售。
進口、計劃、出口三個方面的壓力和支撐自然讓該產業呈現爆炸式增長。
目前,華夏帝國的船舶工業已經基本形成包括科研、設計、生產、配套、修理在內的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具有已知所有船舶品種的能力,小到100噸級漁船,大到3000噸級飛剪船的巨型商船都能具備全球最大產能和最低成本、價格的優勢。
帝國有各種規模的造修船和配套企業200家,職工5萬多人,其中年銷售收入在100萬元以上的有12家,職工數2萬人。全國有千噸級以上幹船塢10座、浮船塢3座、船臺18座。造船能力3萬噸。
到了1941年(以後都用共和曆)。華夏帝國最大的造船廠——新京寶山造船廠正式完工。這家船廠就是穿越眾建設的海洋集團下屬船舶集團旗下最大的造船公司,建國後接受帝國政府注資擴建(國有股達到49%)。這家船廠成為這個世界上第一個達到萬噸產能的大型船廠。該廠有2座船塢。1號船塢能建設5000噸大型全鋼製現代巡洋艦,是世界最大的船塢,2號船塢適於建造3000噸級飛剪船和各種大型船舶。兩大船塢各配置30噸龍門起重機一臺。
這家傾注了穿越眾心血的船廠擁有這個時代最先進的裝置和幾乎全部種類的現代造船需要的重型機械。
——————————————————————————————————————————————————
李基揮舞著手中的計劃書“我們需要蒸汽動力螺旋槳推進的大型船舶嗎?當然需要,但不是現在。我們的鋼鐵產量和宏觀經濟都沒有達到這種船的普及時最低標準。就像一個土地沒有300畝的地主用不上大型農用機械一樣,小型農機就足夠了。
千噸級鉚接全鋼蒸汽船用來做戰艦簡直就是糟蹋材料。這種船在這個時代最適合做移動要塞。商用的木質飛剪船就足夠了,我們全面進入工業化,社會科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