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南洋的氣候和環境複雜,土著種類成千上萬。光一個伊裡安島就有七八千種不同的土著語言,我們要是能在十年內擺平這些難搞的部落,其他的土著那就不是問題了。”
“你做夢呢!我們才不會去那個後世都難搞定的島呢!雖然已經畫在版圖上面。但是除了極樂鳥和鱷魚之外,我不希望聽到其他任何訊息,這個難啃的骨頭還是留到南州(澳洲)被搞定之後再說吧。”
——————————————————————————————————————
一個月後,讓無數土著流乾了血淚的《華夏帝國境內土著管理條例》出臺了。一個簡單的標準就是有無文字。有文字的就是文明種族。可以獲得和諸多外國人一樣的待遇,沒有文字的就是土著,應在納入境內之後服從管理和指定居住地和工作的安排,若有反抗的全部送去服苦役。
他們最大的財產就是居住的帳篷和不值錢的垃圾(鍋碗瓢盆生活用品之類的實在看起來就是垃圾)。實際上為了最值錢的土地,花點小錢將這些隱患搬到好管理監控的沿海諸多城市周邊開荒定居反而是一種仁政。原住民的問題很好解決,沿海的漁民照舊捕魚,但是漁村的土地和房產全部都被國有化了,成為了帝國的政府財產。代價就是近代化的生活和免費的醫療和教育福利,更加高效廉價的生產工具(大魚船和漁網)。內陸的採獵部落也有類似的遭遇。搬遷後成為定居的農民和帶路黨僱傭軍(根據個人性格和部落習俗分配安排),沒有傻瓜會反對這種變革。
海量的土地就這樣順利的進入大大小小的殖民者新貴和湧來的移民口袋裡了。
至於屠殺自然是免不了的,最激烈的戰鬥就是和雨林中無處不在的毒蟲和爬行類動物之間的戰鬥,糟糕的熱帶疾病和非戰鬥減員才是死傷最多的名單。和少數幾個有獵頭習俗的食人族部落進行的戰鬥不值一提,幾發帶有強烈致盲性的閃光彈和幾個刀槍不入的全鋼鎧甲僱傭軍就幹挺了所有部落戰士,帶路黨出來喊話之後自然就順利的結束的戰鬥。
後世的同居資料顯示,在帝國政府南洋的十幾年內,所有的戰損人員只有不到1%是帝國公民(大陸去的僱傭軍),2%左右是日韓等藩屬國的僱傭軍,其餘的都是本地的土著歸化民。
同樣的,在建設諸多港口和南洋開發計劃中死傷於南洋的的建設者和工人比例也差不多。可以說即使在穿越眾極力的保障措施下,每一塊土地每一根碼頭樁子下都有一具土著的屍體。(未完待續。。)
第182章 殖民事業的精神支柱
西方入侵東方最先的動機從十字軍恢復聖地開始,一直到西葡瓜分世界的《託德西利亞斯條約》出現,這個巨大的擴張浪潮的主導因素都不是商人和資本家,而是信仰基督教的貴族和希望散佈主的榮光的傳教士。西葡都是典型的天主教大本營,對全球的擴張帶有十分明顯的宗教戰爭色彩,反而經濟殖民色彩十分淡薄。沒有什麼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幾乎就是單純的摧毀落後文明,敲骨吸髓的壓榨殖民地財富而已,建立的政權不是為維護一個繁榮的殖民市場而存在,幾乎全部的工作都是為了防範殖民地的反抗和與本國的落後產能競爭。
教堂一定在各個殖民地城市中處於中心位置,也是最輝煌壯觀的建築,至於其他的市政工程和基礎設施也基本都是圍繞著教堂和總督府運轉。對本地的農工商業基本沒有貢獻和支出。
這種一定會導致內部不滿的政策十分的搞笑,在穿越眾和後世的人看來這無疑是一種倒退。但是在當時的時代,代表先進文明的是已經進入中央集權的帝國時代的西葡兩國,而不是處於原始社會到封建時代不一的各個殖民地。擁有遊戲規則制定權的殖民政府沒有實施像蒙古人一樣的種族滅絕政策就是極為先進的存在了。
基督教的核心就是讓所有人類成為基督徒的救贖傳教機制,和繁榮經濟的科技流毫無關聯。在各個殖民地運用最先進科技的地方不是人們的起居場所,而是為殖民者榨取財富的種植園、礦山和碼頭。
從西方的700年後的經濟學家的話語中還能看出這種原始的手段產生的遺毒‘大洋洲有我們的牧羊場。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們的牛群,秘魯送來它的白銀,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流向倫敦。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茶,而且我們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種植園遍佈東印度群島。’
語氣中僅僅只是闡述事實而已,但是流露出的得意洋洋在深受現在經濟理論洗禮的穿越眾眼中無異於小丑的賣弄。隨便一個接受過經濟常識教育的現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