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帝國快速進入工業化的時候,這個問題就顯得十分突出了。交通便利的沿江和沿海城市因為低廉的物流成本和貿易地理優勢快速實現手工業向工廠工業轉型擴張的時候,中西部或不在河流海洋邊上的內陸城市還是處於緩慢的被動發展中。
以東南為例,大量的太湖周邊生絲、油茶、棉花、茶葉、蔗糖、農產品商業化生產者開始把作坊搬出城市,集中合股到地價低廉的郊區開辦新式大工廠的時候,僅僅200公里外的衢州還沒有一家超過100人的作坊或企業。要是看西部地區就更誇張了,以四川為例,有天然氣田的達州在穿越眾的投資下已經建立起成套的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工業園區,產出的化肥、硫酸、燃氣、電力、甲醇、甲醛、乙炔、二氯甲烷、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硝基甲烷、氫氰酸和炭黑以及提取氦氣產值早已高達20億元。而鄰縣的巴中除了一點茶葉和銀杏之外就是賣不上價的大米了,整個縣一年的產值還不到20億。
有礦產和油氣資源的地區發展的尤其迅速,簡直就和坐火箭一樣,每年的增速都超過20%。那些靠豐富農業資源早就養活了大批人口的平原地區的魚米之鄉更是輕易的解放了海量的勞動力迅速的發展起勞動密集型的各種經濟作物、林業及紡織、服裝、玩具、皮革、傢俱等產業,靠著輕工業的快速擴張和礦產型重化工業城市比賽似的一年一個樣的發展。將過去生活水平差不多的山區親友甩開了八條街的城市居民深刻的體會到了和改開時代城市居民一樣的優越感和幸福感。
穿越眾面臨的是和後世一樣的逐漸成形的二元經濟結構,這種畸形的結構是發展市場經濟後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結果。為了避免出現前世的悲劇,穿越眾使用了必殺技,那就是堵不如疏。
與其耗費無數jīng力的去做三線建設,搞什麼西部大開發,還不如把山溝子裡面的人全部拉出來,集體搬遷到勞動力極度匱乏的新興工業化城市去。
從第二個五年計劃開始,穿越眾就開始極力的在原來的基礎上推進海外移民事業,原來一年幾十萬的出海移民人cháo擴大到上百萬。相對於過千萬平方公里陸地面積的廣大第一第二島鏈和澳洲大陸而言,這種人cháo的增長也不過是從滴水石穿那種時斷時續變成連續不斷的涓涓細流,和資訊社會時代僅僅暑假期間兩個月的上海口岸出入境總客流超500萬人次的規模相比簡直就是可以無視了。
這種最佳化資源配置的選擇將加速富裕地區的發展,確不會導致落後地區更加貧窮。原因很簡單,在落後地區變成無人區後,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就會消失,該地區榨取的人力將流向生產力更高的地方,原本此地越來越少的人口將分得更多的人均資源,加速此地的商品化市場化。那些不論怎麼施肥、怎麼jīng耕細作都無法產出足夠養活原本就不堪重負的梯田或中低產田將全部被國有化,變成封山育林區。拿到賣地款的移民們可以優先到無數急需勞動力開發的海外領地去圈佔大量的土地。
農產品價格隨著人均耕地的大量增長和機械化的推進,必然大幅下跌。這種競爭必然導致持有中低產田的地主和自耕農生活水平下降,威逼利誘之下,他們自然會乖乖的移民到南方和北方新開拓的地區去鞏固帝國的統治。
最佳化勞動力資源的配置的結果自然是皆大歡喜的。帝國辦好了移民事業,拓展了統治區域、促進了人口流動、發展了資本和土地流轉市場、強化了基層統治、穩住了邊疆和新徵服區域的局面、減少了人口跨區域流動的交通壓力和社會成本(都全家移民了,就不需要chūn運了)、擴大了資源供應(移民目的地都是資源豐富的蠻荒之地或海外領,比如金礦多的佐渡島和新徵服的朱羅國)、降低了食品價格和民眾生活成本。被移民的民眾也得到了實惠,他們擁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得到了大片的土地和農田、可以擁有充足的抵押物來擴充資本(土地抵押貸款就是買農機、化肥、良種和送子女接受教育、獲得更多機會的前提)。
由此帶來的信貸需求和資本市場發展程度的需求極大地刺激了帝國金融業的進步,在移民事業發展最快的那幾年,帝國保險和抵押貸款等行業的發展年複合增長速度超過了30%。與之並行的是大批的農資、建材需求訂單(移民需要的物資數量極為龐大而且種類複雜,大到農機,小到鐵釘)和廉價供應的工業原料和初級產品。這種有效的需求遠比佔領一個人口過億的封建國家獲得的市場來的巨大、來的全面、來的及時、來的長遠。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話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