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部分(1 / 4)

易協議和加入帝國主導的國際貿易組織,各國的商人就不必將錢搬來搬去了,只要進出口支付的匯票到本國的銀行兌換成本國的貨幣就好了,再由各國的銀行到國際清算銀行經行結算,沖銷各國的貿易進出口總額之後將差額的金銀幣再次運往各國的銀行。

這一舉措極大的減少了金銀的跨國流動,降低了各國的貿易風險和成本。很快就催生了一大批換匯和貼現的非存貸業務銀行家出來,當然最多的還是華人和猶太人。

蘇伊士這個港口城市也變成了一個萬帆雲集的繁華大港。雖然這個成為帝國海外飛地的條狀地塊擁有單位長度最值錢的一條連線地中海和紅海的大道,但是運量還是沒辦法和船舶直接通航的運量相比。

在這個地區每年貨運需求還沒到300萬噸的時候,修建運河很不合算,但是超過這個拐點,運營一條貨運量巨大的運河就很有吸引力了。每一噸貨物的陸地運輸費用是海運的200倍,在透過蘇伊士地峽的時候如果算上海上卸貨到鐵路的轉運費和塞得港上船的裝卸費,這個陸路運輸的成本就很沒有吸引力了。

修建一條穿過蘇伊士地峽的運河,打通地中海和紅海就成為了一個非常暴利的新專案,原有的馬拉鐵路也不用拆除,還可以用來轉運一些為了修運河需要的裝置與食水。就算運河建成之後,這條鐵路還可以成為以後的連線法蒂瑪埃及和所羅門兩國鐵路網的中間連線點。

格里高利實際上就是一個留學中國的神聖羅馬帝國建築專業的留學生,他的一個遠房叔叔就是一個國際清算業務的受益人,發了財的他資助格里高利留學也是一項很好的投資,只要他學成歸來,絕對能成為德意志的高階官員,隨便提供點方便,這個叔叔就受益無窮了。

他的目的地不是帝國本土的那些遙遠的頂級大學,而是位於南洋的汶萊市婆羅洲大學。這個大學專門為帝國和盟友培養土建、礦業、大型工程管理和農業、林業人才。

當他下了有軌馬車之後來到繁華的蘇伊士碼頭時,他錯以為這個地方就是帝國本土就純屬正常了。這裡比起他祖國最繁華的漢堡港還要繁華數倍,碼頭的停靠船舶幾乎都數不清了,熱火朝天的碼頭搬運工都是在一個個傳送帶和通向倉庫和轉運馬車車站的軌道車周圍搬運麻袋和箱子,比起漢堡的肩挑手抗的落後方式,這裡的效率高出百倍也不止。(未完待續。。)

284章 歐洲的變革

阿拉伯世界的繁榮的確非常讓歐羅巴的商旅羨慕,但是有幸到過帝國本土的歐羅巴商旅就不只是羨慕了,起碼是震驚。閱讀過馬可波羅這個可以頒發帝國之友獎章的超級大買辦撰寫的東方見聞錄的歐洲人根本就不信裡面關於帝國民眾生活的描寫情節。

歐洲受到的這種阿拉伯地區的間接貿易爆發的影響更為深遠。因為歐洲沒有熱帶地區的種種高價值的作物和土特產,在對東方的貿易當中總是處於劣勢。從羅馬帝國時代開始連續幾千年的貿易赤字從來沒有削減過。羅馬帝國的滅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要歸結到對東方貿易赤字流失的貴金屬貨幣太多,導致的嚴重通貨膨脹(本來是貨幣減少導致通縮的,但是皇帝們為了保持稅收和維持軍費,在錢幣中摻雜賤金屬,鑄造貨幣的實際購買力暴跌。沒有紙幣,帝國政府當然也就不能靠印錢來濫發貨幣,但它有它的辦法——降低金幣和銀幣的成色。公元150年,羅馬帝國貨幣含金量只相當於愷撒時代的千分之二,到了公元300年,則只剩六千萬分之一了。帝國政府用越來越少的金銀,鑄造出越來越多的貨幣,錢自然也就越來越不值錢,在約同一時期,老百姓的口糧——小麥的價格整整上漲了兩百倍。各種與貨幣有關的投機活動也層出不窮。工資不穩,物價飛漲,羅馬帝國與外界的商業聯絡幾乎被割斷,國內的商品交換幾乎退回到以物易物的狀態,商人紛紛回到農村老家,城市一片蕭條,到了這個份上,帝國離崩潰就不遠了)。

中世紀的歐洲對東方的貿易赤字光靠可憐的本土金銀礦出產是不可能解決的,只能依靠出口大量廉價的木材、葡萄酒、牛羊、生鐵甚至農奴來換取來自僅供貴族消費的一點點近東和中東的香料、染料、奢侈品等貨物(這種貿易模式很像現代社會的非洲對歐美的原材料換奢侈品格局)。當一大群繞過非洲南端,從西南方海上而來的黃面板中國人帶著無數物美價廉的貨物來到歐洲沿河沿海的各個港口城市時,歐洲的商人們就徹底的雄起了。

和文盲沒什麼兩樣的軍事封建貴族不善經營,只能濫設關卡和變著花樣收取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殘酷的和教會一起壓榨農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