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他總覺得一旦他得道成功的話,所有的事情就會引刃而解。一旦他長生不老的話,一旦他能過永遠地做皇帝的話,所有的事情可以慢慢改過來。老百姓對他的不滿可以消除。國家可以重新強大起來。外患也不再是問題,大不了他老人家親自去一趟,彈指一揮間就把對方給滅了。孩子不聽話也不要緊,大不了關起來或者直接殺了。反正他自己永遠不會死,有沒有後代不重要,將來會有更多的孩子。可是他從來沒有想過,一個人真的能永遠不死嗎?他做了這麼多的錯事,他或者他的後人怎麼能改過來?他給他的後人,還有他的子民留下了一些什麼?”這是不久之前老酒鬼師爺對嘉靖皇帝朱厚的精闢點評。當然當時只有秦泰他們幾個自己人在場。
就因為這樣,秦泰覺得這個嘉靖皇帝朱厚已經到了人神共憤的地步,再不點醒嘉靖皇帝朱厚的話,就是他這個臣子做得不合格。本來秦泰不敢這麼做的,他也曾經猶豫過,後悔過,大明有的是官員,難道就他一個人明白嗎?就他一個人敢這麼做嗎?為什麼要做這個“出頭鳥”?可是當他被孟小十等太監逼到這種地步之後,當他決定利用先帝的名分的時候,他一切都想通了。這是一個機會,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利用先帝的名分,以嘉靖皇帝朱厚的長輩歷代先皇的口氣教訓嘉靖皇帝朱厚。逼著嘉靖皇帝朱厚改正一些錯誤,逼得嘉靖皇帝朱厚反省自己的過失,逼著嘉靖皇帝朱厚為自己做的錯事負責。嘉靖皇帝朱厚可以不要老百姓,可以不要他的子孫,但是他絕對不會也不敢不要他的祖宗。因為一旦嘉靖皇帝朱厚不要或者不承認先皇的話,他就不是朱家子孫,就沒有資格當這個皇帝。一旦皇帝的寶座沒有了,就算嘉靖皇帝朱厚能夠長生不老又有什麼用?嘉靖皇帝朱厚的最終目的就是做一個永遠不會死的皇帝,皇帝是他的根本,希望能夠永遠不死。要是帝位沒有了,永遠不死又有設麼用呢?所以嘉靖皇帝朱厚一定會為了帝位答應一切,一定會虛心改正一切。這樣的話,不但是朝中官員的福氣,更是天下老百姓的福氣。只要天下得到恢復,就算犧牲秦泰一個人也是值得的。
第二十一回 白骨疑案二十一
在中國古代無論是皇室還是官員,更或者是民間老百姓,都十分注重“孝道”。大家都有一種共識,一個連自己的父母長輩都不孝順的人,絕對不會是一個好人,更不會是一個有擔當的大人物。作為帝王更注意這一點,經常拿“孝道”來衡量一個帝王或者儲君的人品和能力。所以任何一個帝王都相當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別是不允許自己做出不孝順的事情。帝王這麼樣,他們的臣子更是要遵守“孝道”了。特別是唐宋之後,書生漸漸控制局面,文官的地位高出武將之後,任何一個大臣都不敢在私德有所虧損。一旦某個官員被人爆料,不孝敬父母或者隱瞞父母的死訊的話,就不止是丟官罷職這麼簡單了,是他一輩子身敗名裂的下場。在古代父母要是身故的話,子女要結廬守孝,為父母守墳三年。有官職在身的也要上報“丁憂”,也就是停止工作。“丁憂”期間官員不但不能喝酒吃肉,更是要整天粗衣簡食,嚴禁一切娛樂專案。官員們很清楚,一旦自己“丁憂”的話,手中的權力就會被迫移交,三年之後更不能預計,所以都不太願意“丁憂”。可是不“丁憂”,或者隱瞞死訊的話,這個將成為他政敵攻擊他的最好武器,是一個除了欺君、叛國之外,唯一一個可以直接令對手永不翻身的罪名。
在中國古代,出過不少英明的帝王。但是隻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一個共同的現象,就是他們生前都是很孝順的人。在當時的社會習慣下,孝順等同於能力和正義。只要孝順就算做錯了也可以原諒,反之要是不孝順的話,就算有能力有實力,也是“梟雄”、“奸雄”。最出名的就是堯帝和舜帝的故事了。堯帝是一個開明又有本事的君主,明明有不少能臣和兒子在他身邊,但是他依然不覺得滿意。難道他們沒有本事或者用心不良嗎?堯帝以視察地方為理由,在自己的領地裡尋找自己滿意的接班人。之所以會選中舜帝,理由就是一個“孝”字。舜帝從小失去了母親,父親是一個比較偏聽偏信的瞎子。在舜帝五歲的時候,瞎子老爹就又娶了一個妻子,當年這個舜帝的後媽為舜帝生下了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象”。自從有了後媽和弟弟後,舜帝的生活不但沒有改善,而且越來越艱難。後媽為了自己的兒子,幾乎是是針對舜帝,視舜帝為眼中釘肉中刺。六歲大的舜帝被迫去田間幹活,比他們家的奴隸還不如。但是舜帝依然對父母很孝順,從來不在父親那裡說任何有怨言的話。久而久之大家都說舜帝不但是一個能幹的孩子,更是一個孝順的孩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