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部分(2 / 4)

大家族從此消失或者一蹶不振。第二種是書香門第,這些家族也有人當官,但是需要靠一些運氣和自己的本事。他們能當官就當官,當不了官的在家耕讀傳家。這是統治者最願意拉攏的物件,因為他們不但好控制而且最需要統治者的讚許。有時候統治者漫不經心的一句話,就能換來整個家族的忠心,對於統治者來說太划算了。第三種就是小地主,他們沒有資格當官,只能依附在統治者或者大家族身邊,為他們搖旗吶喊。這些人也不可小看,在他們的鼓動下,會影響一大批的老百姓。當然最先得知老百姓風吹草動的也是這些小地主,他們就是統治者安插在老百姓身邊的的探子。

“君王和臣工共治天下”中的“臣工”就是指全體的官員,其中也包括最底層的衙役和官吏,以及士兵等等。按職能來分的可以分為文官、武將、勳貴和內侍。文官很好理解,就是指朝中的文職官員,包括各地地方衙門的官員、衙役、官吏;武將就是指軍隊的直接管理者將軍、軍官、士兵、工匠,以及軍戶家屬;勳貴是指在開國或者重要時期時期立過特殊貢獻得到世襲的功臣後代;內侍就是指管理後|宮的太監、宮女、嬪妃等等,在大明王朝時期也包括錦衣衛和東廠的人。由於明朝的軍隊管理制度是實行軍戶制,也就是說一旦成為了軍人,就要一家人世世代代當兵,父親老了退下來兒子頂上,大兒子戰死了小兒子頂上,兒子死光了孫子頂上。一旦家中沒有了男丁,就會被剝奪軍戶資格。這樣一來不但便於管理,而且有延續性,父親會把自己的經驗一五一十地告訴兒子,孩子從小接觸軍隊,不用擔心不懂軍營的規矩。但是這麼做的缺點就是“尾大不掉”,一些軍戶把一些不良風氣就這麼遺傳下去,成為了軍隊不能改變的弊端。由於勳貴也是武將出身,所以勳貴可以和武將算在一起。這就成為了明朝最有特色的三足鼎立的局面,文官勢力最大,武將馬馬虎虎,背後有皇帝撐腰的的內侍掌握機要和財政大權。

由於統治者對於武將的忌憚,還有文官曆來對武將的仇視和不屑一顧,所以在明中期之後,武將漸漸失去政治地位,甚至於淪落為文官的家奴。一些文官甚至於當眾像罵自己家的奴才一樣的訓斥同一級別的武將,還出現了五品知府當眾批評正三品總兵的事情。統治者覺得這麼做還不夠,暗中鼓動文官奪走了武將的指揮權不算,還下達了一系列不公平的命令。首先武將只有軍隊的管理權,沒有下達作戰命令的指揮權。其次駐軍要聽從當地地方官員的號令,一切給養要地方官員供應。這就把軍隊的生殺大權交給了地方官員,一旦軍隊和地方發生摩擦的話,就會導致軍隊斷給養的狀況。逼得一些軍官不得不向文官低頭。這還不夠還有更厲害的殺招等待著武將,作為傳統最高的辦事機構內閣,直接對皇帝負責的衙門,竟然不允許武將成為內閣成員。也就是說武將永遠不能進入權力核心,永遠只能是文官手裡的工具。這樣做不但打擊了武將的積極性,而且坐大了文官的囂張氣焰。

第七回 聖嬰大王七

一般的官員不懂統治者這麼做的真正含義是什麼,這不是在打亂某種平衡嗎?這對帝王絕對是相當不利的行為,為什麼統治者要這麼做?張居正曾經因為這個問題和秦泰一起,做過深刻分析,最終結論是統治者太聰明瞭。第一,武將手裡有兵權,一旦鬧事的話小者影響地方治安,鬧大的話會動搖國家根本。所以軍營不能亂,必要的時候需要地方官員壓制住局面。這就需要給地方官員一定的許可權,最好的辦法就是遏制住軍營的開銷,把軍隊的給養交給地方官員負責。這樣一來軍官們不敢不尊敬地方官員,士兵們不敢動不動鬧事。第二,武將都是大老粗,愛發火、愛鬧事,容易動不動就拿出武器動手。要是不遏制住這些專業人士的話,這些人一旦打家劫舍起來比土匪還要像土匪。為了防止軍隊之間的內鬥和軍營士兵騷擾老百姓,鬧出不利於朝廷名譽的事情,所以需要控制他們的指揮權。把指揮權交到地方官員手裡,讓地方官員和軍官相互約束,不但有利於軍隊管理,而且可以避免一些事情的發生。第三,武將的待遇和收入明顯不如文官多,為了防止一些人挑起文武官員之間的矛盾,索性讓武將徹底向文官低頭,免得將來有麻煩。第四,武將駐守各地,難免會接觸到一些皇親國戚。為了防止這些武將暗中支援某一個皇親國戚,影響到皇帝的地位,就規定武將不但要聽從地方文官的指揮,而且不準私下和皇親國戚聯姻。第五,一些武將膽子特別大,一旦有了賊心想要造反的話,不容易馬上受到控制。為了防止“陳橋兵變”這種事情發生,不如利用文官壓制武將。文官不是不會造反,但是他們不但怕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