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2 / 4)

人生而追求幸福,應該是普遍的真理吧。但人們往往僅從自身的感受出發,那幸福一開始也被錯誤地定義為“我的快樂以及我的幸福”。但不幸的是,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沒有獨享的快樂與幸福。快樂與幸福,絕不是僅僅一個人能夠獨立完成的事。沒有朋友分享的快樂,沒有家人共享的幸福,即使你已功成名就,那孤獨感也會令你不堪承受。

崇尚分享幸福的原則,你會獲得大量善良的支援,這是成功的前提。幸福很難說具體指什麼,就像愛情一樣,絕不是表象,而是個人體驗。它的隱秘程度猶如禪宗所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但幸福的人都有快樂的外表,這快樂能夠被人看見,並且非常容易感染人。透過快樂,人們可能會分享你的幸福,快樂是幸福傳播的唯一途徑。

有一天我的小孩子在我們的“父與子工作室”自己做了一個木頭玩具。他在我的陪伴下,長大了一點,能力強了一點,這給我了一種幸福感,於是我快樂了。後來跟朋友在一起,我想著小孩子的事,就笑了,說話風趣了,跟我在一起的朋友也獲得了快樂。我不能把我小孩子自己做的木頭玩具分給我的朋友,但快樂卻傳播了,幸福就是這麼被分享了。

我發現這是一個普遍的規律:一個時常獲得幸福感的人,很容易傳播快樂,因此能夠得到朋友,能夠獲得朋友的人才能成功。

。 想看書來

年輕時要放棄自我,年老時要懂得超脫

我的孩子6歲時,有句口頭禪是:“你必須!”和我們說話時總愛說“你必須怎樣怎樣”。我發現這個問題,馬上給他糾正,告訴他“你必須”不是一個好的詞語。如果一個人經常說“你必須”,那人們就會離他越來越遠,他就得不到別人的幫助,也無法接收到來自周圍的力量。小孩子不太明白,問:“為什麼這個詞不好呢?為什麼這樣說話就不能得到幫助呢?”我說,因為它背後沒有協商的精神。遇事大家一定要有協商的精神,如果用命令式的口氣,使用類似“必須”這樣的詞,必然會引發別人的敵對情緒,一定不會聚集力量,達成團結去完成一件事情。沒有協商的精神,什麼事情都很難辦成。

我說的這些,孩子不一定聽得懂,但卻引起了我的思考。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在孩子身上看到的“自我”。在他這個年齡,自我是生命意識的核心。小孩子最早的自我的訊號其實就是表達需求的索取訊號,大自然就是這樣安排的,弱小的生命必須時刻關注自己的需要。肚子餓了,害怕了,都要及時發出求救訊號。這求救訊號對於父母來說,就是絕對命令。等他慢慢發現大人對自己每每有求必應,並且學會使用語言的時候,他就學會說“你必須”。而這種“你必須”的說話方式如果不及時得到糾正,很可能會在小孩子的心裡越來越膨脹,最終遠離磋商和團結。

我也看到孩子在十三四歲的時候總喜歡說“不”,尤其喜歡對自己的父母說“不”。這看起來好像是小孩子的逆反,是一種普遍的忘恩負義。我想不是這樣的。這“說不”裡面,有一種稚嫩的人生觀,一種渴望獨立的強烈願望。那也是自我,渴望獨立的自我。為什麼人類的自我會從弱小的依靠者迅速轉變成獨立意識如此之強的叛逆者?這一點我想了很久都沒有想明白。

這些十三四歲的孩子,有了獨立的自我意識,而且急於表現出來。他的表現也很“悖論”:一方面要在小朋友中間表現自己“像個大人”,模仿大人的行事、說話;另一方面卻表現得不聽父母的話,最怕別人說他是“爸爸媽媽的乖孩子”。其實他們還是急於長大,模仿大人當然是“急於長大”。不聽父母的話,是因為大多數父母都把他們當孩子對待,沒有跟上孩子心智的發展,該叫他學名的時候還在叫他的乳名。

到了青春期,尤其是男孩子,似乎有一種集體性的“對長輩的叛逆”。這種青春期的叛逆,核心是表現自我,需要社會的承認。這年輕的自我訊號,依然是以索求為主。他們想法很多,但實現想法的現實資源卻非常少。佔據社會資源的主要是功成名就的中老年人,如果對年輕人的需求訊號表現冷漠,不滿就很容易成為年輕人的情緒主題。

年輕人與中老年人的矛盾,是任何一種社會的最常見的矛盾。假如年輕的索求過強,而中老年人佔有太多,這矛盾會變得可怕。我覺得平衡之道是各打三百,年輕人要適當放棄自我,中老年人要懂得超脫,大家都應該學會磋商——這是我從小孩子說“你必須”想到的。

我喜歡想問題,但我是一個忙碌的商人,經常感到對很多問題沒有時間去深入思考,我有太多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