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南嶺三傑”正共同凝視著東方,同樣嚴峻的面孔,同樣炯炯有神的目光,一攬眾山,默默無語,思緒萬千!
在他們腳下,就是被稱之為南天之門的南嶺九嶷!
今天凌晨,他們一起來到頂峰,就是要在這裡等候一個重要的訊息,一個可能由此而掀起朝廷內外、五湖四海、天下江湖之中波濤洶湧、殺聲四起、腥風血雨的特大訊息!
(二)
九嶷山,南嶺之巔,又名蒼梧山,位於嶺南零陵地界的寧遠縣南面,因相互連線的九座山峰高度略同、相貌皆為相似,故而得名。
早在公元前兩千多年的堯舜時代,九嶷山就已經聞名遐爾,蜚聲華夏。
據傳說,我國上古時代的氏族酋長、華夏民族三皇五帝之一的有虞氏舜帝,一生最喜南嶺九嶷的景秀山川。在位期間,曾經多次帶領手下大臣們,專程來到九嶷山巡視狩獵,體察民情。並多次與美麗端莊、賢名四溢的娥皇、女英二妃一起,遊覽九嶷山風光美景,留下了眾多美麗動人的故事,最後把自己的終結之身,也留在了原始而又秀美無比的九嶷山上。
據《史記·五帝紀》記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是為零陵。”
另據《漢書·武帝紀》記載:大漢元封五年,即公元前一0六年,漢武帝親赴南嶺,祭祀虞舜於九嶷山上。
明朝開國之初的洪武四年,即公元一三七一年,洪武帝朱元璋專門命人在九嶷山上建立舜廟,以紀念這位上古舜帝的南巡之舉,謳歌他的豐功偉績。
舜廟後面,就是九嶷之中最富盛名的舜源峰;而在舜廟前面,則是以舜帝二妃名字命名的娥皇、女英兩峰並排而立。
在九嶷山上,歷朝歷代曾經留下過許多讚美九嶷山巍峨險峻、秀美風光和舜帝豐功偉績的壁書碑刻,遺址至今尚存。著名的銘摩崖石刻,就在九嶷山的玉琯巖上。
銘摩崖石刻高約一尺六寸,寬約一尺九寸,隸書體,銘文作九行,字徑約為一寸五分。跋語作五行,字較小,在銘文之後。
據唐代歐陽詢所編的《藝文類聚》記載,銘文為東漢蔡邕所作。銘文雲:“巖巖九嶷,峻極於天,觸石膚合,興播建雲。時風嘉雨,浸潤下民,芒芒南土,實賴厥勳。逮於虞舜,聖德光明,克諧頑傲,以孝蒸蒸。師錫帝世,堯而授徵,受終文祖,璇璣是承。太階以平,人以有終,遂葬九嶷,解體而升。登此崔嵬,託靈神仙。”
據傳,現存的摩崖石刻,則是宋朝淳佑六年,即公元一二四六年,永州郡守李襲之專門囑咐郡人李挺祖重書。
正如瞿中溶在《金石文錄》中所贊,銘摩崖石刻,“取法漢隸,結構有體,在宋人中已不可多得。”
由古至今,巍峨的南嶺九嶷山,峰傑地靈,美麗如斯!
翠梁跌宕,起伏連綿,蜿蜒百里,迴腸蕩氣,到處是一片鬱鬱蔥蔥的秀美春色。
密茂的竹林,參天的大樹,猶如矗立在南天門的天柱,一棵棵挺拔向上,傲視宇宙。
委婉的小溪,潺潺流水,是那麼的恬靜,那麼的安逸。一條條小魚,無憂無慮地在水中漂游、嘻戲,好個愜意!好個自在!
美麗的小鳥,迎著朝陽,展開歌喉,在樹梢,在竹林中,在綠色清香的草地上“嘰嘰喳喳”地歡叫著,好象在演唱著一曲曲美妙動人的歌聲。
陣陣山風吹來,吹動著山頂上的樹葉不停地來回抖動,不斷地發出“沙沙沙”的聲音,也吹動著“三俠”藏青的衣角,左右不斷地搖擺著。
(三)
下面,讓我們首先來認識一下神州大地正義力量的三大首領——三位傑出的統帥人物!
周天,祖籍江西九江廬山人氏,父母早逝,自小孤零,家境貧寒,是個典型的窮苦孩子。五歲時,由鄰居寄養,過著流離所失的日子。
因少年時體弱多病,到了八歲那年,鄰居將他送入南少林,習武強身,順便圖個溫飽。
由於他為人淳厚、實在,待人特別坦率、真誠,有情有義,因而深受師父和師兄們的喜歡。加上他練功極為刻苦,個人悟性也不錯,而且平日裡十分的勤快,從來不偷懶,什麼雜務瑣事,他都總是搶著去幹,大家都很喜愛他,也特別願意教他武功。
所以,入寺不久,在師父和眾位師兄的悉心教導下,他的功夫居然突飛猛進。到了十六歲那一年,他已經練就了一身很好的少林武功,成為南少林後輩優秀弟子。
也就是在這一年的秋天,因不滿大明官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