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1 / 4)

人事和權力的重新分配,是任何一位剛剛登基的皇帝都必須要思考的首要問題;同時也是剛剛就任首輔(大司馬大將軍)的王鳳需要考慮的問題。

在新皇帝和新首輔之間,必定會存在著微妙的權力衝突。

元帝駕鶴西去後,留下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爛攤子:宦官石顯把持著中央權柄;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張譚在石顯面前唯唯諾諾;大司馬車騎將軍許嘉,雖然擁有元帝之舅及成帝岳父的雙重身份,可謂位高權重,但似乎很難獨當一面。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西漢王朝並稱“三公”,是分別主管行政、軍事和監察的最高首腦。

按西漢初年的體制,太尉雖然是名義上的三軍總司令,不能直接控制和指揮軍隊,實質上只是皇帝的首席軍事顧問;但是,一旦遇到周勃這樣的人物,便有可能從“徒有虛名”一躍而為“名副其實”。武帝對這個官職進行過頗具創造性的改革:改太尉為“大司馬”,並在其後冠以“××將軍”之號。他的動機大概是為了避免軍權過於集中到一人手中,便想出這個好主意,讓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二人共同擔任“大司馬”一職,分別稱為“大司馬大將軍”和“大司馬驃騎將軍”。大司馬是加官,本身並無印綬和府屬,於是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非常設的官職,主要授予掌握輔政重權的外戚。

由於元帝生前做了許多年的“甩手掌櫃”,使得石、匡、張三人完全形成了一個自成體系的“閉環”。既然元帝可以“甩手”,從理論上講,他們也完全可以讓新即位的成帝繼續做“甩手”。果真是那樣的話,恐怕成帝的結局便不會有元帝那麼好,他最大的可能是成為一個“靠邊站”的傀儡。

匡衡的後臺是史高和史丹父子;張譚則是石顯為了打擊馮野王才臨時推出的一個人選。他們二人與石顯都沒有很深的利益關係,只是出於畏懼才處處讓著他。史高去世後,史丹一心擁佑太子;張譚任御史大夫之前是成帝當年的太子少傅,雖說算不上元帝鐵桿的馬前卒,但至少不會為了石顯而與新君相對立。

另一方面,石顯一黨在朝中的“群眾基礎”極差,他的“黃金搭檔”恭弘已經去世多年。石顯的同盟中,稍微有點兒份量的只有少府五鹿充宗。石顯本人也曾積極擁護太子繼位。

成帝發現,自己只有打破原有的格局,重新分配朝廷的權力,才能真正把實權攬入手中。要打破這個格局的關鍵在於兩點:一是處理石顯;二是推出新的政治明星。

但是,新推出來的政治明星不能只是某一人或某一黨。這樣的話,便會“送走一個強盜迎來一個土匪”——必須讓兩個以上的勢力共同分享新的權力。唯其如此,成帝才能居間權衡,掌握主動。這是基本的政治常識。

但成帝的困難在於,除了大舅王鳳之外他幾乎沒有可用之人。

史丹倒是具備足夠的份量,但也有兩個問題:一是他對後房妻妾的興趣遠遠甚於朝中繁重的政務;二是他已經與王氏集團結成死黨,如果同時重用他和王鳳,無異於重新形成一個新的“閉環”,再一次把皇帝邊緣化。

在王鳳與史丹之間,成帝只能選一人。王鳳身為帝舅,並且身居首輔,名正言順(西漢王朝有外戚輔助的傳統),更重要的是王鳳在朝中還遠遠沒有形成氣候,不像史丹那麼堅若磐石。況且,如果王鳳不出場,太后王政君那兒也通不過。

躊躇滿志的青澀新君(2)

推出王鳳,但又要避免王鳳成為第二個石顯,可行的辦法是再推出一個人來和他並駕齊驅。成帝只有張禹這麼一個可以信賴的人,於是,張禹便成為肩負成帝期望來制衡王鳳的最佳人選。

成帝即位後,一方面以首輔王鳳領尚書事;另一方面,也把張禹從東平國召回來,以帝師的身份賜爵關內侯,拜諸吏(加官)、光祿大夫、給事中、領尚書事。“尚書”是皇帝秘書班子的統稱。所謂“領尚書事”,便是不直接兼尚書令(秘書長)之職,但卻分管尚書部門的工作。

王鳳、張禹二人共同“領尚書事”,便等於共同主持帝國中央的日常事務。

從級別上講,二人懸殊較大。王鳳位居三公之首,而張禹只是一個“準九卿”的級別。“光祿大夫”的職權,可以就朝內外大小事宜發表意見,同時兼任皇帝的顧問,是一個可大可小、可虛可實的職位。作為光祿大夫,張禹在名義上還要接受九卿之一的“光祿勳”的領導,但是,由於有成帝的信賴,專門給了他一個“給事中”的加官,使他可以直接聽命於皇帝的指揮,隨時出入禁中,為皇帝提供顧問應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