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我們一邊對愛情充滿著夢想和希冀,一邊卻在抉擇中考量物質的天平和砝碼,另一邊還要抵禦外面種種聲色犬馬的誘惑。愛情,本來是生活的日用品,卻在現實這把利刃的層層打磨下變成了一種奢侈品。
比如前不久在國內發行量很大的某時尚雜誌就大聲疾呼:“愛情看似氾濫,實屬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奢侈品。”很多民調顯示,如今,越來越多的都市男女覺得“愛情這東西,有最好,沒有也能活”。“把愛情當理想,把結婚當事業”逐漸成為當下大齡女的新口號。當我們戀愛的時候,也許我們還知道什麼是愛情,而當我們開始步入結婚殿堂,開始生兒育女時,當我們有了房,有了車時,我們卻漸漸失去了愛情。
那是因為——漫長的時光,把愛情變成了消耗品。
我想起了幾年前曾經風靡一時的一本暢銷書,名字叫做“誰動了我的乳酪”。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時光中,一塊名字叫做“生活”的乳酪不知不覺地變了味道:從最初的甘美香甜、回味無窮,到逐漸餿臭發黴、味同嚼蠟。然而這過程中微妙的變化卻罕有人知覺,直到有一天,發現它已徹底變質,這才悔之莫及。
愛情,也同樣如此。據說,那種叫*情的東西,其實是一種在人體內只能持續一年半到三年的物質:在人類深邃的大腦中心,貯藏著丘位元之箭,叫做多巴胺。當一對男女彼此愛慕,丘腦中的多巴胺等神經遞質就源源不斷地分泌、勢不可當地湧出。於是,我們就有了愛的感覺。片刻不見對方,就會相思不已。《詩經》所云“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說的就是這種感覺。
然而,不幸的是,我們的身體無法一直承受這種像興奮劑式的成分刺激,也就是說,一個人不可能永遠處於心跳過速的巔峰狀態。所以到了一定時候,大腦只好取消這種念頭,讓那些化學成分在自己的控制下自然地新陳代謝。這樣一個亢奮過程,通常會持續一年半到三年的時間。按照統計,多巴胺分泌旺盛期限平均為三十個月。隨著多巴胺的減少和消失,激情也由此變為平靜。換言之,一對男女的愛情,一般只能維持三十個月。當它被磨洗一切的時光之潮沖刷掉了之後,厭倦和平庸替代了激情和神秘,愛情跟柴米油鹽、雞爭鵝鬥混雜在一起,幸運的話,還可以當“日用品”,多數則變成了“消耗品”,不幸的話,就只能淪為“報廢品”了。多少人外遇、離婚,不就是彼此之間的愛情已經消耗殆盡了嗎?如果把婚姻比喻成一個汽車輪胎,愛情就是裡面的氣體,愛情沒了,輪胎如果不及時充氣就會面臨報廢的危險,有的人亡羊補牢,有的人則乾脆換了個新的備用胎。。 最好的txt下載網
從奢侈品到消耗品(2)
原本是人人所需的日用品,卻演變成了只有愛情故事中才可一見的昂貴的奢侈品,再到婚姻生活中無情的消耗品和外遇離婚時沒用的報廢品,愛情就這樣在時光的暴曬下不知不覺變了質。
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對託翁這句膾炙人口的經典名言,我一直在質疑:幸福的家庭真的就一直“幸福”嗎?所謂的幸福又是靠什麼來維持?為什麼古今中外的小說家、詩人、戲劇家乃至電影大師都在盡情地歌詠生離死別的愛情,卻甚少讚頌幸福的家庭?為什麼童話故事除了在結尾告訴我們一句“王子和灰姑娘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便戛然而止了?至於他倆又是如何“幸福,甜蜜,和諧”卻又“語焉不詳”了——為什麼一些描繪婚姻生活的影視作品卻讓我們怎麼也興奮不起來,浪漫不起來,反倒有了某種揭開傷疤般的疼痛?
還記得那部叫“克萊默夫婦”的美國奧斯卡經典電影嗎?裡面一個結婚十年依然美麗如昔的妻子喬安娜突然在某日清晨親吻完自己熟睡中的孩子之後不辭而別,後來我們得知她如此“絕情”的原因是受不了婚姻生活的瑣碎,受不了丈夫總是以工作忙碌為藉口,對她、對孩子乃至對這個家長期的冷落和漠視。
還記得那部馮小剛執導的賀歲片《手機》嗎?本來是在賀歲檔推出的一部喜劇片,但觀眾看完之後並未開懷大笑,反倒有一絲苦澀,那是因為葛優扮演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公然用手機這種現代化的通訊工具搞起了婚外戀,還有他的一位同事,張國立扮演的資深策劃人,居然對同在一個屋簷下生活了二十年的妻子使用了“審美疲勞”這樣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美學術語。
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索,為什麼美好的愛情一旦遭遇婚姻和日常生活的襲擊,就會潰不成軍?為什麼一些本來在愛情的旗幟下闊步向前的男人會在婚姻這個“拆彈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