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就是靠的這些有恩有義的朋友,《水滸傳》竭力倡導這些,正說明作者是站在遊民立場看這個問題的。需要指出的是,也不是幫助任何人都叫江湖“義氣”,像魯達救援金氏父女,宋江齎助賣糟醃的唐牛兒,送給賣藥湯的王公一具棺材等等,這些都不叫“義氣”,而是自上而下的施捨。只有幫助與自己有相同命運的人,或者是幫助將來有可能與自己結成同夥的江湖好漢才叫作“義氣”。“義氣”是江湖好漢結合過程中的道德觀念,其他人是不能介入其間的。當然,後世也有將“義氣”這個概念的外延擴大化的傾向。
施捨是單向的,有去無回的,更不期待回報;“義氣”卻不是單向的奉獻或救助,它是有來有往的。於是,這裡就要涉及到“義氣”的另一面——“報”。
“報”這個詞在殷商就出現了。《史記?殷本紀》就有“報丁”、“報乙”等人名,其義含有回報之意。《詩經?周頌?豐年》的“小序”說此詩是寫“秋冬報”的,也就是說在豐收以後向上天報恩祭祀而作此詩。“報”的概念出現得很早,但是它並未被春秋戰國時諸學派吸納,作為倫理道德中的一個範疇。當時的人們只把“報”看作一種客觀或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