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辰已經遠遠聽到這些匈奴人呼喝,結合凌七兩次進入的背景,還有眼前這群騎兵的裝束和武器,他已經斷定這個戰役“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爭鋒”,就是以漢匈之戰為大背景的。
實際上漢朝一直對匈奴沒有建立絕對的優勢,由於遊牧民族遷徙的特點,加上匈奴人生活方式和軍事戰鬥方式的高度一致性,使得他們就算一時受到致命打擊,也能很快恢復,一兩代人的時間,又能重新成為漢朝的巨大威脅。整個漢匈對抗歷史,不管後人如何粉飾,漢朝能夠抵禦匈奴侵襲,但無力消滅匈奴,直到匈奴和其他政治勢力一樣發生內亂,才能靠扶植其中歸服的南匈奴得以維持和平,但就算如此,後來的南匈奴也在漢滅晉興後,乘著晉朝內亂,再次叛亂,攻滅了西晉,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的時代。
西方文明,他們在技術革命之後,徹底解決了遊牧民族的威脅,並且將資本的大炮和火槍佈滿世界,將他們眼中的野蠻人屠戮一空。但東方農耕文明,卻一直在與遊牧文明糾纏不休,直到明朝,再次因為內亂,從而被東北遊牧漁獵的野蠻民族入侵成功,徹底喪失了與世界文明齊頭並進的歷史時機。要知道明朝或者說其他的漢人政權,是不怕引進西方的技術和文化的,許多翻譯的西方自然科學著作,能證明這一點,一本幾何原本,明朝已經翻譯了前一半,但到清朝三百年後,才翻譯了另一半。
凌辰結合這些歷史,不難分析出這次戰役的陣營任務想要勝利,就是要找到東方文明徹底消滅這些野蠻人的辦法,而不是靠被動地融合和接受,那樣固然帶來版圖的擴大,但卻在很長時間內,由於雙方文明的衝突,將文明水平降低到極低的層次。明末已經引進了西方的大炮和火槍,許多下海的大海商,早就認識到西方的船堅炮利,並且仍然有辦法對抗甚至取得優勢,但到清末,很多人還對西方的火槍和大炮感到恐懼,每次失敗,必然稱西方船堅炮利。
現在這些叫囂的野蠻人,就是文明的敵人,他們是阻攔農耕文明前進的對手,一旦農耕文明因為自身週期產生內亂,就會被乘虛而入。農耕文明自發的農民起義,自發的調整程序就會被打亂。
第一百一十八章 驅逐(上)
當那群騎兵舉著火把,向這邊靠攏的時候,凌辰已經明白了這些人想要做什麼。
“跑步前進,逼近敵人,準備投擲”凌辰下了新命令,步兵對付騎兵,之所以吃虧,還是在短時間的較量中,沒有辦法掌握主動性,敵人敗了傷了能逃掉,步兵一旦敗了就是大半覆沒的下場。
下達完命令後,凌辰所在的方陣開始動了起來。
之前敵人騎兵是在較遠處藉助馬匹衝力拋射,來達到較遠射程,這次他們為了投擲火把木柴,靠近了與凌辰方陣的距離。
雖然見識到了之前這隻部隊能夠靠武器撥打箭矢的本事,但他們還是沒有真正從心底重視起來,尤其是對方從開始就是被動挨打,手中只有一根木棍,沒有展現出任何遠端反擊的手段。
很多人根本聽不清凌辰的口令,也不明白他在命令著什麼。
站在軍前的雄髡,倒是模糊地聽到了凌辰的口令,他也看到了那些士兵作出了投擲的姿態,但他卻感到一陣好笑,對著周圍的騎兵說道,“這些和尚,連自己的武器都要扔出來,就讓他們投吧,待會我們殺起來更容易”
他也沒有讓靠前的騎兵退去,在他想來,這些投過來的木棍能有多少殺傷力,先不說命中性,就算砸身上,也是隻傷不死,倒是對方沒了武器抵擋,下次再拋射箭矢,就能殺傷不少了。
但當看似稀疏的數百根木棒凌空飛來時,在前一刻還有心嘲笑這些和尚的雄髡,下一秒就張大了嘴巴,一臉驚駭。
“砰”一根徑直飛來的木棍,一邊旋轉著,一邊以不可思議的精準,用其邊緣砸中了一個騎兵光禿的腦殼,頓時見得腦漿迸裂,那騎兵一聲不吭,直接從馬上栽倒在地。
而那馬竟然還沒有反映過來,一動不動,似乎還不知道主人已經被生生打死。
這不是特例,一百多個近前準備投擲火把幾乎同時遭受了類似的厄運。
“這怎麼可能,他們這是什麼戰法?”雄髡大吃一驚,他從沒有看過有這麼多士兵,都有這麼高的投擲技巧,南人是有一種投壺的遊戲,也是用竹籤或者小木棒,站得遠了去投酒壺,誰投中了誰能喝到美酒,但那只是遊戲,從沒有見過南人軍隊有過這種投法的。如果是集體投矛的戰法,他也知道一二,但能在二三十米外,單靠跑動和臂力,就能扔出木棍來砸死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