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部分(3 / 4)

直到把這種殺人手段融化進骨子裡,變成吃飯喝水一樣的本能。十六歲那年我正式出師,三年多的時間死在我手上的人恐怕已經上百人了。你還是第一個沒死的。”

王庸有些不自然的笑笑,道:“那我還真是榮幸啊。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你也別太難過了,那句禪語說得好: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老天爺一定會讓那些人為當年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的。”

聽到王庸的安慰,林千眼嫣然一笑,聲音卻出奇的冷,道:“你這種心靈雞湯對我不管用。我從不把希望放在老天爺身上,在我十六歲那年我就回了一趟印泥,將我家附近凡是有參與過那次暴行嫌疑的人,全都殺了。”

王庸聞言一愣,只覺一陣寒意襲身。

第三百二十四章 一美分的搭檔

不是有仇報仇,而是隻要有一點嫌疑,就殺掉。

林千眼這種連坐行為已經足以稱的上暴虐了。

可不知為什麼,王庸對林千眼譴責不起來。

他讀遍了聖賢書,看盡了天下道理,可還是無法大義凜然的指責林千眼“暴夫”。

人都是有感情的,罔顧感情只講道理,那不是真正的聖賢。作為王陽明世孫,王庸對於朱熹那套“存天理滅人慾”還是有些不以為意的。

朱熹站在高高的聖人位置上指責別人,私自卻幹出跟兒媳扒灰的事情來。這也證明了他這套理論的不正確。

只講天理罔顧人情的那是偽君子。

“下次不要這樣了。”王庸只是輕輕一句,如此說道。

林千眼又是展顏一笑:“肯定不會了啊,別人跟我又沒這種深仇大恨。我做事是講道理的。”

“……”王庸滿臉黑線。

講道理還做出趕盡殺絕的事情來。

不過王庸沒在這個問題上跟林千眼糾纏,而是好奇的問道:“你們這個組織似乎很神秘啊,我在華夏軍方服役這麼久,竟然都沒聽說海外存在這麼一個華人組織。”

“世界之大,你們不知道的事情多了。我們運作的形式很隱秘,就算告訴了你有這個組織存在,你也查不出什麼來。”林千眼不屑的道。

顯然她對那個組織十分的自信。

而王庸從林千眼跟德猜身上判斷,那個組織應該走的是高戰路線。只培養精英之中的精英,類似於舊社會下九流之中的殺門。

古代人們將各行各業分為三教九流。三教指的是釋道儒三門,嚴格意義上講王庸也算是儒門的弟子。因為王鴻瑾在解放前確實也曾在儒門之中掛有名號,只是後來隨著社會發展就不時興這個了,取而代之的是國學大師這種名號。

如果真論起來,王庸作為王鴻瑾的孫子,卻是也能在儒門之中排上輩分。

而九流又分為上中下三個檔次。下九流卻是舊社會最為低賤的九種營生。分為師爺,衙差,升秤(指秤手),媒婆,走卒,時妖(拐騙及巫婆),盜,竊等九種行業。

王庸對這些知之不深,畢竟不屬於江湖中人。作為昔日國家機器中的一員,對這種江湖組織也是有些不屑的。因為國家機器開動之下,管你什麼大門大派,什麼牛逼組織,全都抵擋不住,只能化為齏粉。

事實上在建國初期國家也確實搞過這麼一波行動,重點清理的就是下九流中的那些違法人員。

那回的兩種力量對抗最終以國家機器獲勝而告終,許多流傳了數百年的門派都被剿滅,以偷竊、搶劫、詐騙、殺人為生的人員關的關,殺的殺,幾乎沒有漏網之魚。

可也只是“幾乎”,據王庸所知就有一個頗有名望的人逃了出去,下落不明。而那個人當時就曾經負責過外八門之中的殺門。

殺門,據他們所稱,祖師是荊軻。大概源於戰國時期刺客輩出之由。殺門以前的理念可不是以錢換命,無論是荊軻、專諸,還是要離、無名等人,這些歷史上有名的刺客無不本著“為民為天下”的信念。他們明知“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依然毅然決然的踏上行程,只為一個信仰。可以說這是一個墨家任俠式的組織,也是具備華夏傳統俠義情懷的組織。

而殺門之所以演變成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的違法社團,完全是因為明朝初期對外八門的趕盡殺絕導致的。在這種朝廷壓榨下,殺門逐漸發展成為地下組織,與國外的那些殺手再無區別,刺客之美名也蕩然無存。所謂的任俠情懷更是拋之腦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