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軍將以有力之一部,從南昌方向西進,以策應湘北主戰場。
薛嶽基於以上判斷,確定第九戰區的作戰指導方針為:爭取外翼,後退決戰。
原來湘北地形十分特別。長沙城至岳陽間一百多公里的地段,右有幕阜山、九嶺山,自北而南側峙而立;左有八百里洞庭湖水作屏障;中間形成一狹窄的通道,卻有新牆河、汩羅河、撈刀河和瀏陽河四條水系,橫臥擋道。
薛嶽將軍的爭取外翼,後退決戰方針,就是針對這一特殊地形確定的。他認為在第一線的新牆河與敵決戰,則敵強我弱;在汩羅河與敵決戰,敵軍銳氣已減,敵我雙方將勢均力敵;若在撈刀河與敵決戰,敵已被拖得疲憊不支,就變成了敵弱我強。因此,他的作戰指導方針具體是:在新牆河、汩羅河地區,均採取節節抵抗,遲滯、疲勞敵人;將敵誘至撈刀河、瀏陽河地區進行決戰。同時,第九戰區主力,應避免被敵包圍,力爭在運動中跳到側翼,相機出擊。
9月14日。
南昌西面靖安、奉新、高安等地,日軍第106、第101師團各一部,在飛機的配合下,向西進攻,拉開了第一次長沙會戰的序幕。
羅卓英指揮第1集團軍和王陵基第30集團軍在贛江以西,沿高安、秦新、靖安南北兩線從側面攻擊敵人。同時,另派部隊在渣津、修水等地阻敵西進。高安地區的戰鬥尤為激烈。
同時,通城方向。日軍第33師團全部,向南猛攻。企圖突破幕阜山餘脈守軍,向南直插,配合岳陽方向敵之主力,圍殲守軍第一線新牆河地區中央軍第15集團軍。
第27集團軍楊森總司令指揮部隊,迎住敵人予以痛擊、敵第33師團猛攻數日,未能撞開楊森防線,遂改變主攻方向,於9月20日,以兩個聯隊的兵力,向東南移動,企圖尋找新的突破口。
9月23日。
岳陽方面,日軍主力第6、第13師團,從新牆河正面發動進攻,同時以第3師團一部和海軍陸戰隊,在敵艦隊炮火掩護下,分乘汽艇若干,從洞庭湖水路迂迴,在新牆河及泊羅江口附近登陸企圖從左翼迂迴包圍第一線守軍。此時,通城方向之敵已插入長壽街地區,對第一線守軍形成了三面攻擊態勢。
第15集團軍所部第52、第37、第77軍和一個遊擊縱隊,在關麟徵將軍指揮下,英勇奮戰,節節阻擊日軍的南進。
9月中旬,重慶。
陳誠和白崇禧已根據湘北戰情,擬定了死守長沙和主動放棄長沙兩個作戰方案。送呈蔣介石決擇。蔣介石聯想到“日軍第11軍進攻南昌時的情況。那次,重慶統帥部作的是死守南昌和拼死奪回南昌的方案,結果,南昌沒守住,失了之後也沒奪回來,前線部隊卻為了一城一地,損兵折將,付出五、六萬人的慘痛代價,有鑑於此,蔣介石牙幫一咬,走下決心,“取不守長沙方案。第九戰區避免與敵硬打硬拼,儲存主力,相機殲敵。”
蔣介石派陳誠和白崇禧前往湘北,傳達統帥部不守長沙城的作戰方案,協助薛嶽指揮作戰。
陳、白二位“欽差大臣”趕到湘北祿口,正值日軍主力大舉進攻,守軍第15集團軍正與日軍在新牆河、舊羅江一帶節節抵抗、節節後退,陣線彷彿呈不支狀態。
兩位大員馬上向薛長官出示蔣介石給他的“綠牌”,令其放棄長沙。以為這下可是救人於危難之時,定會使薛嶽大大鬆口氣了。哪知,薛嶽聽說蔣介石要他放棄長沙,竟頓然作色,質問二位大員:“我九戰區幾十萬大軍駐在湘北,竟然不守長沙,這軍人的職責哪兒去啦?”
陳誠和白崇禧都被薛嶽的愛國之心所打動,但一來日軍進攻瘋狂,戰況險惡,二來蔣委員會長有令,不敢不執行。所以,竭力相勸其執行統帥部命令。
薛嶽已是將在外,“軍(君)”令有所不授,無論怎麼勸,他就是不執行那個不守長沙的命令。
日軍繼續傾全力向長沙方向猛攻。第九戰區各路大軍,按著薛嶽的作戰計劃,繼續節節阻敵,節節後退。長沙彷彿已危在旦夕。
陳城和白崇禧十分著急,一方面擔心九戰區精銳被敵包圍殲滅,或在長沙城下與敵拼光打完;另一方面也為薛嶽本人捏著一把汗,公開違抗統帥命令,稍有閃失,這小子的腦袋準掉無疑。那天夜裡,陳誠、白崇禧連續給薛嶽打了九次電話,嚴令他立即執行蔣委員長的命令,馬上把長沙的守軍撤出,其他部隊也儘快作轉移。
薛嶽在電話上慷慨陳詞:“湖南所處戰略地位,關係國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