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此前一年,永徽六年(655)十一月,武則天被立為皇后,也剛踏上她人生最重要的一個臺階。說起來,他們倆還是幷州老鄉呢。不過,權傾天下的武則天並不認識還在底層的狄仁傑,也不可能給他什麼幫助。雖然狄仁傑肯定知道這個帝國最風光的人物,但他恐怕也不會想到自己的未來會跟這個女人發生密切的關係。
春風得意的狄仁傑開始了他的官宦生涯。但他在之後的十八年裡,一直都只在地方為官,沒有提升的機會。似乎他也註定要和父親一樣,會終老在一個地方的“閒官”上面。
狄仁傑的第一個職位是“汴州判佐”,就是汴州的州級官員。所謂判佐,就是判官,是具體分工處理政務的官員,分別叫司功、司倉、司戶、司兵、司法、司士,全稱是“司功曹參軍事”。這些分類,有點類似中央的六部分工。至於狄仁傑做了哪個曹參軍事,不可考。
狄仁傑滿腔熱情地開始他的工作,可現實很快給了他一次沉重打擊——被胥吏誣告了一把。雖然不清楚誣告何事,但從狄仁傑後來剛直不阿的性格來看,估計多半是狄仁傑破壞了官場“潛規則”吧。幸運的是,這一狀告到了河南黜陟使閻立本這裡。
閻立本,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畫家之一,也曾官至宰相,因畫名太大,以至於人稱“丹青宰相”。不過這個時候,他是個“欽差大臣”。唐朝初年,地方制度是州、縣兩級,全國有三百多個州,都是中央直轄。而這麼龐大的規模,中央的管理實在力不從心。為了彌補管理漏洞,於是中央每隔一二年,就要派朝官分道去各地巡查工作,叫“黜陟使”,類似後來的巡按大人。為什麼叫黜陟使呢?因為欽差最主要的工作是考核地方官員的業績。黜,就是黜落;陟,就是升官。這些欽差在巡查之後,要提交報告,根據官員的好壞進行彈劾或推薦,從而使地方官員升官或降職。此次閻立本就是以工部尚書擔任河南道的黜陟使,汴州屬於河南道,正在巡查範圍之內。
閻立本親自審訊,卻驚訝地發現狄仁傑是個很傑出的人才!他接見了狄仁傑,大加讚譽:“足下可謂海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回去之後,就大力舉薦。於是狄仁傑被調任幷州都督府法曹參軍。職位也還是判佐,但汴州為上州,判佐是從七品下,而幷州是都督府,判佐為正七品上。等於是升官二階。
對狄仁傑來說,更愉快的是,他回到老家了。因為幷州下屬縣陽曲正是他的故鄉。不久之後,他又做了一件讓大家深為震動的事情。幷州都督府級別高,事務也繁忙,所以配備有兩個司法參軍,另外一個司法參軍叫鄭崇質。鄭崇質最近心情不佳,因為他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一方面,他的老母抱病在身,正需要他悉心奉養;另一方面,剛好上司給了他一個出差的任務,而且是到“絕域”之地。所謂“絕域”,在唐朝規定中,起碼是指萬里之遙的地方。危險重重且不說,以當時的交通工具,光時間就得一年兩載的。正在老鄭“忠孝不能兩全”煩惱之際,狄仁傑主動站出來,找到領導——長史蘭仁基,要求代替鄭崇質出這趟苦差。蘭仁基聽了以後,除了意外,一則感動,一則慚愧。因為這個時候,他和幷州司馬(也是上佐)正在鬧矛盾,關係很緊張。一比照狄仁傑,實在差距太大了。狄仁傑的崇高人格,照出了自己的渺小。後來蘭仁基常常將此事掛在嘴上,感慨說:“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能讓自己的上司如此推崇備至,狄仁傑不愧叫“人傑”!
此後的狄仁傑具體做過什麼官,史無明載。不過肯定還是在地方任職,因為一直到四十七歲他才調到中央。這麼長時間的地方官,也不是沒有價值的,那就是讓他積累了很多具體行政經驗,特別是判案的經驗。這對他未來的工作非常有幫助,也是使他聲名大振的基礎。
四、斷案如神
可能因為狄仁傑在地方工作出色而勤懇,特別判案方面才能十分突出,終於,到了上元二年(675),他被調到中央,當上了大理丞。這一年,他已經四十七歲了。巧的是,此前一年,也就是上元元年,剛好是武則天稱“天后”,走到了政治的前臺。兩人的經歷驚人地同步。
大理丞,品級不高,僅從六品上,但地位重要,負責京師百官的審判斷罪,同時也複核全國各地的判案,相當於今天最高法院的法官兼最高檢察院的檢察官。狄仁傑這人個性突出,敢想敢做,同時又才能傑出,所謂金子到哪裡都會閃光的,所以,他任大理丞一年後就聲名大振。
話說狄仁傑上任的時候,已經積壓的案件非常之多。他一心撲在工作上,夜以繼日,筆不停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