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保障河西走廊安全。另外,也是要藉此來鍛鍊軍隊,特別是艱苦長途的行軍能力。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五、從《秦王破陣樂》到《七德舞》(4)
在唐軍進攻的時候,吐谷渾可汗把野草都燒掉,堅壁清野,讓唐軍的馬沒草可吃;然後輕兵逃入沙磧深處。唐軍堅定追擊,侯君集、李道宗一路率軍行進,這裡海拔很高,盛夏降霜,天氣惡劣。又有“無人之境二千餘里”,沒有水源,地理條件也很艱苦。但是唐軍“人齕冰,馬啖雪”,終於追及可汗伏允,大勝而歸。
其實這次作戰,正是五年之後唐軍滅高昌的一次彩排。因為高昌地處西域的東部,在今吐魯番盆地。從唐朝邊境到高昌,要渡過一個千里沙磧——當年玄奘就在這裡歷盡艱辛,差點喪命。一路上白骨累累。所以,高昌國王鞠文泰曾經很放心地說:“唐去我七千裡,沙磧居其二千里,地無水草,寒風如刀,熱風如燒,安能致大軍乎!”二千里的沙磧確實是個巨大的障礙。可他忘了,正是五年之前,唐軍深入高原,也是跨越“無人之境二千餘里”的沙磧而擊潰吐谷渾的。那次行軍的主將侯君集,恰好就是此次滅高昌的主帥。
因此可以說,吐谷渾之戰,就是高昌之戰的預演。實際上,李世民雖然平了吐谷渾,但繼續讓吐谷渾可汗之子統率本族本地,羈縻服屬之而已,並沒有納入到中央的統轄之內。
全面佈局
李世民平吐谷渾,並沒有吞併的興趣。但對高昌卻完全不同。這是由於兩者的戰略價值不同所致。事實上,平高昌,是李世民“開發大西部”大計劃的第一步。
中原王朝對西域的開拓,從漢武帝開始。隋煬帝也很有興趣,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如裴矩寫過一部《西域記》。後來唐太宗也曾讓玄奘寫了一部《大唐西域記》,本質上,這是一部西域地區各個政權的政治軍事經濟的情報報告。李世民開拓西域的野心不言而喻。
開拓西域這種做法,向來被傳統儒家文臣所反對。比如魏徵就是堅定的反對派。但李世民卻完全不聽他的。
魏徵看到的是經濟利益賬。當時高昌是絲綢之路上非常重要的一站,中西貿易的必經之路。如果能控制高昌,那麼貿易利潤是非常大的。但是軍隊遠征需要消耗鉅額軍費,以後駐兵還需更多的長期費用。用魏徵的話說:“今若利其土地以為州縣,則常須千餘人鎮守,數年一易,往來死者什有三四,供辦衣資,違離親戚,十年之後,隴右虛耗矣。陛下終不得高昌撮粟尺帛以佐中國,所謂散有用以事無用。臣未見其可。”
李世民算的則是軍事戰略賬。如果唐朝欲進軍西域,高昌是第一站。陳寅恪曾經指出:佔據西域的根本目的,則在於保障關中地區的絕對安全。關中是唐朝統治的核心區域,但西北不遠處的西域一帶,當時仍在西突厥的控制之下。如果要保障關中的安全,就非得先控制住西域地區不可。所以,李世民派侯君集拿下高昌國後,開始是設定“西昌州”,然後立刻改稱“西州”。一般來說,兩個字的,都是羈縻州的名稱;而一個字的,多是正州。正州就是和內地的州一樣,由中央政府直轄。李世民設“西州”,顯然是要直接指揮西州地區。
從此之後,西州就成了唐朝進軍西域的一個橋頭堡。從此向西,步步擴充套件。到貞觀二十二年(648)的時候,首次出現“安西四鎮”的佈局。此後的高宗、玄宗時代,唐朝在西域不斷開拓,一直到蔥嶺以西,達到歷史上一個輝煌的頂點。而這一切,都發端於唐太宗破高昌、設西州的這個時候。從戰略的角度來看,李世民的眼光超過了魏徵。
不過,現代史學家分析了西州人的戶籍,發現了一個事實:在高昌國時代,人們的壽命,特別是男子的壽命,要遠高於西州時代。這是因為,作為橋頭堡的西州,大量青壯年男子都被國家徵發從軍,戰死疆場無數。我們回頭看看當年鞠文泰對唐朝使者說的這番話,恐怕也是別有意味吧:
“鷹飛於天,雉伏於蒿,貓遊於堂,鼠噍於穴,各得其所,豈不能自生邪!”你們的東西很好,可我不喜歡,我只喜歡我的。
但是,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裡,李世民要做的,就是掌控一切。
六、失敗的收官之戰
作為時代的最強者,李世民一生無往不利,風光無限。但就是他最後的收官之戰,卻帶給他真正的失敗,留下了深刻的遺憾。
其實從戰爭的結果來看,唐朝攻佔了高麗的很多地方,跨越了遼河,把高麗的空間壓縮了很多,也為後來唐朝進一步進攻高麗提供了基礎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