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忠誠的小弟中,最典型的莫過於尉遲敬德。尉遲敬德本是降將,李世民愛其驍勇,坦誠相待,甚至“出入同臥起”。尉遲敬德大為感動,屢次在生死之間挽救了李世民的性命。後來有人誣告尉遲敬德謀反,尉遲敬德立刻脫了衣服,露出累累傷痕,每一道傷疤,都印記著一次生死之戰。李世民當場為之落淚。最後在玄武門之變中,尉遲敬德又扮演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可以說,武將之中,他是李世民第一心腹。
其實,在李世民的權力核心圈子中,如尉遲敬德這樣一見傾心、終身相隨的文臣武將,比比皆是。善於團結人,可以說是李世民最大的長處。不僅是在打天下的時候,更有後來爭奪帝位中,危難之際,李世民的班子中,沒有一人背叛。李世民的領袖魅力是無可置疑的。這個優點,在“貞觀之治”中,更是彰顯得淋漓盡致,為後世津津樂道。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三、少年英雄,領袖氣度(2)
如果僅憑一人之力,就是再天縱奇才,也是做不了什麼大事的。團隊很重要。正是因為善於團結人,善於用人,李世民在文治武功兩方面都獲得了巨大成功。
李世民不僅是個少年英雄,更是一個極孚眾望的少帥。
當上皇帝之後,李世民曾經做過一番自我評價,開頭便是:“朕年十八便為經綸王業,北剪劉武周,西平薛舉,東擒竇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
他自稱十八歲起兵,後來白居易寫詩也說“太宗十八舉義兵”。其實李世民出生於開皇十八年歲末,公元599年年初。李淵晉陽起兵則是在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李世民當時虛歲二十。
不過,在此之前李世民已經有了一點兒軍事經驗。大業十一年(615),隋煬帝被突厥圍困在雁門,下詔求援。李世民應募從軍,當時軍情危急,敵眾我寡,他向雲定興提出“必齎旗鼓以設疑兵”的策略,“虛張聲勢”,嚇退敵人。雖然不可能起到什麼實質作用,但李世民的隨機應變、足智多謀初露崢嶸。
史書上說李世民少年時代就“聰睿,玄鑑深遠,臨機果斷,不拘小節,時人莫能測也”。雖然有吹噓之嫌,但也能反映出李世民並非有勇無謀之輩。“聰睿”,是聰明,但不是小聰明,而是大聰明。“玄鑑深遠”,一般指城府很深,穩重,喜怒不形於色。說明李世民能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考慮問題比較周全。“臨機果斷”,就是敢拍板,敢負責。這是一個領袖必備的素質。“不拘小節”,不會瞻前顧後,受人束縛。這顯然也是做大事的氣概。“時人莫測”,可以想象,大概是由於李世民的聰睿和成熟,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可以看到,李世民是一個比較早熟的人,並且是具備了團隊CEO特質的少年英傑。
正如李世民自己所說,他最得意的有幾次戰役,正是憑著這幾次戰役,唐朝不僅坐穩了,而且得以再度一統天下,奠定了強大的帝國版圖。有趣的是,這幾次戰役,交戰的物件剛好是跟今日中國省份大致吻合的幾個區域的割據勢力。我們就按照今天的省份區域來看看李世民的王業長征路。
陝西——晉陽起兵,克定關中
大業十三年,李淵由晉陽進軍關中,直指長安,拉開了李世民逐鹿天下的序幕。
進軍途中,李世民和李建成分領左右軍,統軍作戰,一直髮揮著重要的作用。此時的李世民已經充分表現出善於以騎兵衝鋒陷陣的特點。他的軍事才能也迅速得到成長。但是,這個階段,李世民還不是統帥,而只是先鋒的將領角色。所以這份功勞,李世民最多得三分之一。
在坐穩了關中之後,李世民才真正開始了統率千軍、橫掃天下的輝煌。
甘肅——先敗後勝,西平薛舉
隋末群雄並起,遠在西北一隅的豪傑也不甘寂寞。在李家佔據了長安、克定關中的時候,一個蘭州富豪薛舉趁機佔據西北,而且打出了稱帝大旗,自稱秦。
薛舉如果要爭天下,只能是東向爭奪關中。因為他往西進軍,就進了沙漠,幾個綠洲顯然不足以支撐他的夢想。薛舉爭天下,並非痴心妄想,還是有一定的資本的——兵強馬壯。所謂“兵強”,這一帶有相當多少數民族混雜居住,歷來民風彪悍,歷史上就是出良將的所在。漢武帝時代的皇帝禁軍精銳,都在這一帶揀選。所謂“馬壯”,因為這一地區是隋朝的馬監所在,馬匹數量多,質量更佳。單純從軍事角度看,薛舉確實有資格說話。不過弱點也是明顯的——地盤狹小,經濟實力相當弱;地處邊緣,缺乏政治號召力。所以,奪取關中地區,是薛舉必須要走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