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H綣�菹縷鷯昧轎換首櫻�薔突崴�碭湊窳恕!�
實際上,當時的很多大臣都或多或少地向武則天建議,重立李顯為太子。李顯的支援率明顯要高,在這種情形下,武則天終於順從了歷史傳統,於聖曆元年(698)把李顯從廬陵接回來,九月,重新立為太子。同時,讓太子做河北道大元帥,率軍攻打突厥。有意思的是,他的副手、行軍元帥,就是狄仁傑。而就在前一年,狄仁傑被重任為宰相。這個事實,說明了在李顯重當太子這個事件上,狄仁傑有著關鍵性的作用。後來李顯做了皇帝后,特別追封狄仁傑為司空。可見他是很感恩狄仁傑的幫忙。另外,唐人還寫過一本《狄梁公傳》,又叫《狄梁公立廬陵王傳》。可見唐人把李顯重立太子的功勞基本算在了狄仁傑頭上。
這個事情往往被解讀為狄仁傑忠於李氏唐室,忠於李顯。但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
李顯能勝出,深層因素是民心支援。武家人對天下基本沒什麼貢獻,而李家畢竟淹有天下多年,特別還有唐太宗這樣的超級英主,深入民心。可以想見,即使真的讓武承嗣繼位,一旦武則天去世,他肯定鎮不住。往好了說,也難免血濺宮廷,往壞了說,那就是天下大亂。相比較而言,李顯繼位,名正言順,不會有什麼大矛盾存在。
中國古代,政治的穩定,是最大的穩定。而皇位的順利繼承,又是最大的政治穩定。狄仁傑是正直而又成熟的政治家,正是看到了這個事情的至關重要,所以利用特別被寵信的有利條件,促成了武則天任命李顯做太子的最終選擇。他選擇了支援李顯,其實是選擇了和平過渡。與其說狄仁傑忠於李唐王朝,不如說狄仁傑忠於天下百姓的安寧。
這是狄仁傑對唐朝,對百姓所做的最大貢獻。狄仁傑是武則天的定策國老,也稱得上是中宗李顯的定策國老。
十、知人善任
狄仁傑在任宰相期間的另一個重要貢獻,就是推薦和提拔了大量人才。
狄仁傑選拔人才是不拘一格的。有一次,武則天讓宰相各舉薦一個人來做尚書郎。就是尚書省六部二十四司的郎中、員外郎這些官職,相當於今天國務院內各司司長,地位很重要。狄仁傑推薦的,是自己的兒子狄光嗣。後來狄光嗣果然當上了地官員外郎(戶部司的副長官),非常稱職。武則天很高興:“你就像古代祁奚一樣,能舉自己兒子為官。”這件事情說明狄仁傑是個典型的務實主義者,不玩虛的,同時也不畏懼別人的說三道四,襟懷坦蕩。其實這也是武則天的重要特點。他倆在這點上是很合拍的,可謂君臣相得。
狄仁傑也能冒著風險舉薦人才。契丹猛將李楷固曾經屢次率兵打敗武周軍隊,後來兵敗來降,有關部門主張處斬。狄仁傑卻別具慧眼,認為李楷固是驍將之才,若恕其死罪,一定能感恩效節。這個提議也被武則天接受了,授以官爵,委派他專征契丹。果然,李楷固大敗契丹餘眾,得勝而歸。武則天為此設宴慶功,宴會上,武則天舉杯對狄仁傑說:“公之功也。”
因為狄仁傑知人善任,而武則天也充分信任他,所以在短短几年之內,他推薦的人遍佈朝野。因為他為國舉賢,並無私心,而且所推薦的確實都是人才,所以很多人後來一直任職到玄宗朝,都位登臺閣,成為朝廷精英。
狄仁傑推薦人才的時候,總是不遺餘力。一次,武則天讓他舉薦一名將相之才,他推舉了荊州長史張柬之。武則天將張柬之提升為洛州司馬。過了幾天,又讓狄仁傑舉薦將相之才,狄仁傑曰:“前薦張柬之,尚未用也。”武則天答已經將他提升了。狄仁傑曰:“臣所薦者可為宰相,非司馬也。”於是張柬之再被提拔為秋官侍郎(刑部副長官),很快就當上了宰相。
也就是這個張柬之,在後來武則天病重的時候,聯合了桓彥範、崔玄、袁恕己、敬暉等人,發動了宮廷政變,將李顯推上皇位,完成了所謂的“唐室中興”。但是,後人一般都將這份“匡復唐室”的功勞算在狄仁傑頭上。
根據之一是所謂的狄仁傑“臨終遺言”,據說狄仁傑在臨死之前,曾召集了這五個人,給他們下達了一個政治遺囑,讓他們先下手為強。
根據之二,是這五人據說都是被狄仁傑精心挑選提拔起來的。聯絡到狄仁傑極力推動李顯重當太子的事實,這個說法似乎很合理。事實上,狄仁傑在唐代和後代得到很高的評價和地位,就是因為這所謂的“匡復唐室”,這是政治功勞,在皇帝和史官眼裡,比那種關心百姓的功勞大得多了。
但這是一個誤解。如果以這種解釋看,那麼狄仁傑必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