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隻燈球有個名字,叫〃氣煞風〃。不怕你刮再大的風,都吹不熄它,燈球總歸都是亮的,所以說能把風氣死了。為什麼忽高忽低,忽有忽無,忽隱忽現呢?馬跑到山崗上頭,燈球就高了;馬下了山崗,燈球就低了;進了樹林,看不見了;出了樹林,又看見了。這騎報馬就直奔他們後營門而來。孩子們一個個就喊了,喊成一條聲:〃呔……!來人不要前進,梁山的大營在此,如再前進,我們就放箭啦……!〃他們喊過之後,就入神等對方的動靜。只聽見對方哐哐,哐哐,哐哐,哐……!為什麼要敲鑼?敲鑼就是回話。因為距離遠了,營門口的孩子們人多,喊成一條聲,對過聽得見,如果對過這一位用話回答,就是喊破了喉嚨,營門口的孩子們也聽不見。所以他身上帶著一面鑼,沒多大的鑼,用鑼聲來回答,這叫鑼語。象這種鑼語嘛,過去軍隊裡頭常用。現在也還用,不過不是鑼語,叫旗語。比如軍艦上頭打旗子,外行人看不懂,內行人一看就曉得是什麼意思。剛才馬上那一位打的鑼語,孩子們都懂,所以後營門外〃啊。。。。。。!〃一陣嘈嚷,個個嘴裡都有一句話:〃家裡人!〃〃家裡人!〃〃家裡人!〃〃家裡人!〃漸來漸近,這騎報馬到了後營門口,只看見馬上這個孩子周身的衣服都被汗淌溼透了,馬周身的毛片就如同蒜瓣相似。因為他走梁山山根下渡湖上岸之後,就人不離鞍,馬不停蹄.肚裡餓了就吃點乾糧;嘴裡渴了,水壺掛在身上,就弄兩口水潤潤喉嚨。凡是報馬都是有急事的,也都是這個樣子。孩子們先上去把馬的韁繩接過來,而後就把馬上的孩子扶下馬。這個孩子的兩條腿都硬了,直接跟兩根棍子彷彿,要扶著他轉兩圈才能站穩。有人把馬牽到旁邊去喂草料,代他梳洗梳洗,等馬身上的汗水乾了,才能送到馬廄。那個來查問的孩子就攙著這個孩子,到大帳見寨主、軍師。
到了大帳口,到後營查問的孩子單落膝朝下一跪:〃稟寨主,軍師!〃〃孩子啊,剛才嘈號是什麼事?〃〃稟寨主,軍師!是家裡頭的報馬到了。〃〃噢!家裡頭的報馬到了。人在哪裡?〃〃現在帳口。〃有人把這個孩子攙著,上前幾步朝下一跪:〃稟寨主,軍師!小人我是受山上的頭領呼延灼和金、肖二位先生的吩咐,叫我趕快報信給寨主、軍師:因為我們大隊人馬前來攻打大名,朝中高、楊、童、蔡四大奸黨玩弄'圍魏救趙'之計,調遣山海關的大刀關勝,帶著許多將士和二萬名精兵,殺奔我們水泊梁山。如果寨主、軍師跟諸位爺不回去,恐怕山寨難保啊!〃吳加亮一聽:〃啊……呀!〃啊呀!喊這個〃啊……呀〃不容易哪!堂堂一山的軍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諸子百家,兵書戰策,無不熟悉,人又非常沉著,山上有再大的疑難事情,旁人驚慌,他不驚慌;旁人害怕,他不害怕,在他的一生當中,嘴裡頭什麼〃啊呀〃啦,〃啊唷喂〃啦,〃不得了〃啦,〃怎麼好〃啦,一共只有七個半。怎麼還有半個啊?半個嘛就是〃啊呀〃的〃啊〃字出了口,〃呀〃字沒有出來,這隻能算半個。軍師今天是為什麼要著急呢?著急者,萬萬沒有想到高、楊、童、蔡四大奸黨如此的惡毒,趁我們來攻打大名,救盧俊義、石秀出險,他們玩個〃圍魏救趙〃之計,來個趁虛而入,派大刀關勝前來徵山。想大刀關勝是一員名將,手中的一口大刀普天下聞名,而且這一次帶的人馬又多,這樣一來,我們的老窩豈不要丟掉了嗎?照這一說,就趕緊帶著眾頭領、兵丁回去,不就行了?回去是可以哎,城裡頭還有兩個人怎麼辦呢?梁中書聽到有大刀關勝去徵山了,以為大名城可保無虞了,把行刑牌一下,盧俊義跟石老三就要送命了!吳加亮現在進退兩難,所以心裡著急。吳加亮心裡著急,宋江就更急了:〃啊,軍師,這便如何是好?〃〃三哥,你老不要急,我們再來斟酌。……孩子啊!〃〃是!軍師!〃〃你代我下去進點飲食,稍微休息一會,還是你辛苦一趟,趕速回山,傳寨主和本軍師的命令。請雙鞭將呼延灼跟金、肖二位先生趕快帶一萬人下山渡湖,到湖這一邊來擇地勢安營紮寨,休容大刀關勝進逼湖邊。至於隊伍回山之事,待我們斟酌之後再為定奪。〃〃是!〃這一個孩子休息了一會,進了點飲食,隨即上馬又回奔梁山。
孩子下去之後,宋江望著吳加亮:〃啊,軍師,你說怎麼辦呢?〃〃三哥,容學生來仔細斟酌。〃吳加亮左思右想,想了一陣子,兵一定要退,不退不行,冢裡的老窩非保不可,這個是根本啊!否則,將來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得了。盧員外、石秀的命也要保,要派人去。派哪個?這個還用說嗎?沒得旁的人,只有時遷。軍師想好了章程,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