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2 / 4)

耳不聞;對於欺壓百姓的行為,他視而不見。自始至終縱容著*的現象長久存在下去。 也許歷朝歷代均是如此。但蔣介石時代已經進入民國,國內國外的*思想如潮水般湧來;卻衝不醒這塊“頑石”,他依然按自己的方式行事,把自己禁錮起來。 我們替這個“頑石”惋惜,本來可以雕成玉的。但他沒有做到,最終和別的沙石一樣被歷史洪流沖走了。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出海 打漁

第三章出海 打漁 到過海邊的人,很多人會看見漁民們出海打漁的情景。他們出海打漁前,都需先修補好漁船和漁網,然後到媽祖廟裡上一柱香,然後揚帆啟航。人生也是如此,凡是有志之青年,當要踏上征途時,必要做一番的準備,然後選定目標,勇往向前。 蔣介石的人生之路向何處去呢?這要看當時的時代背景,時事造英雄麼! 蔣介石七歲那年,中國被日本打敗。1895年的《馬關條約》使中國被迫割讓了臺灣和澎湖列島。那時侯,溪口人談論的問題大多集中於中國的*。 蔣介石常常可以聽到周圍人的談論,由清王朝帶來的這一新的奇恥大辱。這種談論本身可能並不會締造出民族領袖來,但它確實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意志。 就連清朝統治者此時也意識到了變革的必要。倒黴的光緒帝在激進的改良派康有為的引導下,發動了“百日維新”,這使他得罪了官僚集團和令人畏懼的西太后,還沒等他把事情辦完,西太后就把自己的皇帝監禁起來了。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開明的兩江總督張之洞寫了一本具有爆炸性的小冊子《勸學篇》,該書出人意料地銷售了一百萬冊,其主旨是要求國人勿忘中國所遭受的如土耳其一樣的恥辱,勿忘要和日本一樣的革新。位於東亞的中國,當 時的確和位於歐洲東端的土耳其一樣是個病夫。 在溪口,識字的人不僅自己看《勸學篇》,而且還將它讀給不識字的人聽。眼看列強的劫掠接踵而至,義和團運動成了中國對所面臨的局勢的絕望的回答。 蔣介石調皮搗蛋,不會潛心去閱讀什麼《勸學篇》,但聽得多了,多少在腦海裡積存些恥辱的記憶。 青年時代的蔣介石,對他一生影響最大的著作是《孫子兵法》,另有蔣介石深為敬仰的中國歷史上的一位著名學者王陽明的書,王陽明是明朝的一位學者兼政治家。後來蔣介石流落到臺灣,還將一座草山重新命名為陽明山,以示緬懷。 對青年蔣介石更具有關鍵意義的是他的中學老師顧清廉,他將自己所知道的有關孫中山和即將爆發的革命情況講述給他。 這個時期蔣介石形成了一個怪癖:他每天都起得很早,起床後就在臥室前的陽臺上,筆筆直直地一站就是半個小時,雙唇緊閉,雙臂緊抱胸前。 他思想著,中國正需要有抱負的青年。現在的他需要拿出實際行動來,需要去冒險,需要去爭取為國家效力的機會。他選擇東京作為開始學習的首選,是因為日本首都是當時世界所公認的軍事藝術中心。另有一個原因是,當時在東京有許多流落東洋的中國革命者,他有機會去結識他們。 蔣介石拿定主意東渡求學。1905年,日本仍和沙俄戰得不可開交,他的親朋好友們都費盡心機勸他放棄這傻念頭。可他是個既拿定主意就不輕易改變的人。他一聲不響,也不以他們爭辯,操起剪刀“咔嚓”一聲剪掉了腦後的辨子。任何爭辯在這一聲裡失去意義。因為在當時,任何青年只要剪了辨子,就會被別人拒之門外。蔣介石的這一舉動,無聲地告訴大家,他已鐵了心東渡求學,不可動搖。 蔣介石此舉,能冷靜對待的只有他母親。這位中國農村婦女不會頭髮長見識短,她心裡明白,子女長大成人,不能用狹隘的思想去束縛他們。她要讓兒子出去闖蕩,見識見識山外面的世界。 蔣介石要遠渡東洋求學,在家境貧困的情況下,他的母親還是努力籌措了一筆路費送兒子上路。 她的確是位偉大的母親…遠見卓識。 蔣介石乘船東渡日本,可是這首次東渡卻有點虎頭蛇尾。帝國軍官學校沒有革命的落腳之地拒絕接納他們。這些學校和中國的軍機處有個協議:中國來的學生只有屬於清政府推薦的才准予註冊入學。儘管如此,對蔣介石來說這次東渡並沒有白費,因為正是在那個時候他在東京結識了後來成為他革命的良師益友的陳其美人們通常把他看作孫中山的最有才華的早期追隨者。蔣介石的母親是個開明的人,她沒有因為兒子在東京求學未果而責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