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外科部門已經發展到這樣的程度,以至專門性的血管外科醫療隊成為軍事外科醫療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謂血管外科就是縫合血管的破裂處,以形成不漏血的接合部位的美妙的特技分科。外科醫生們可以運用這種技術來儲存本來因為血管破裂必須截斷的四肢的下部。血管外科不僅需要優秀的醫學組織和敏捷的動作,而且需要實際性的試驗,尤其是拿人做這種試驗才能完成的技術。”
凱斯伯格博士也是在得意之餘信口道破了天機: 美軍血管外科的發展有賴於朝鮮戰爭,有賴於“拿人做試驗”。而眾所周知,這種活人試驗品便是朝中方面的被俘人員。
第33節
曾被關押在釜山第14野戰醫院附屬第1 戰俘營中的朝中戰俘們,遣返歸來後憤怒控訴: “他們在關押期間,每隔二、三個月,就會新來一批年輕的美國陸海空外科實習醫生,與前一批進行輪換。許多戰俘的大腿,就是被這夥實習醫生截斷的。一次一次的截斷,一次一次的練習,不少戰俘都被截過五、六次之多,有的戰俘患了與外科治療毫無關係的氣管炎和胸膜炎,也要被截斷肋骨。一名叫金春山的人民軍戰俘,曾被截斷5 根肋骨,每次手術都由不同的實習醫生操作。這些醫生們闖進醫院,都按自己的需要隨意挑選病人,誰要抗拒,就打上一 針,使其處在癱軟狀態時再拖進手術室……
在這種野蠻的手術中,有大批輕傷戰俘變成了重傷戰俘。而這些人為製造的大批重傷者中間,又有許多人失去了生命。慘無人道!
一方是救死扶傷,治病救人,一方是拿活人做醫學試驗,死傷在所不顧,在所不惜。殘酷的事實,無情的對比! 願偉大的美國民族永遠不要忘記朝鮮戰爭,永遠不要忘記朝鮮戰爭這段可悲歷史中的可鄙行為!
第34節
正當西方戰俘們處在多難時節,有一位長期旅居美國的華僑從遙遠的北美洲來到朝鮮昌城戰俘營。
這位華僑叫陳志昆,是中華民族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親戚,祖籍廣東,長大於美國,居住在檀香山。烽煙滾滾的朝鮮,決非旅遊者嚮往之處,他冒著艱險越過鴨綠江,來到碧潼、昌城等地,是專程為了看望他的美國朋友的。
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已被推倒,孫中山先生畢生為之奮鬥的願望實現了。陳志昆作為炎黃子孫和中山先生的晚輩,也興奮不已,曾連續多次回到故國故土來考察和探親。1951年春天,他又一次到了北京,親友們的話題集中在抗美援朝戰爭上,大家都感慨萬千,為當年中華民族戰敗於八國聯軍而感到恥辱,為五十年後的今天戰勝十六國聯軍而感到歡欣鼓舞,揚眉吐氣。有一回親友聚談中,當時在中共中央統戰部,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中央人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擔任領導工作併兼任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副主席的廖承志,提起朝鮮戰場的一些情況,他談到志願軍抓了很多美國俘虜,卻很難管理,生病的多,死亡率高,除了美國飛機的轟炸、水土不服、營養不良等等原因外,還有一條很嚴重的精神原因,就是戰俘們在被俘前,受美國官方欺騙宣傳的影響太深,對中國人太不瞭解,怕志願軍殺害他們,心理壓力過重,寢食不安,再加上思家心切,精神苦悶,所以發病率高,有的因病死亡。為此,廖承志連連嘆息,似有一種愛莫能助的心懷。
在座的宋慶齡副主席也深有同感。她從14歲起就在美國讀書,長期在美國生活,十分理解戰爭對美國人民帶來的不幸。為此,她出了一個特別的主意: 志昆可不可以去朝鮮看看這些美國戰俘,就以普通旅美華僑的身分去,去關心一下這些美國戰俘,介紹介紹美國的最新情況,包括美國人民為早日結束朝鮮戰爭所作的各種努力和鬥爭,可以寬慰他們思鄉之苦,提高生活的勇氣; 同時也要好好解釋志願軍的政策,保證不會殺害他們,讓他們切實放下心來,等打完仗,會讓他們回美國去的。但願他們過得快活,過得健康,能夠平平安安等到這一天。總的說起來,這些美國戰俘也都是受騙到朝鮮去打仗的,他們也有家,也有親人,思想包袱放不下,本人和家屬兩邊都受苦。志昆英語好,旅美華僑的身分又有著天然的媒介作用,特別有說服力,不妨去試試看,相信會有成效的,這可是一件大慈大悲的工作啊!
尊敬的長輩對西方戰俘懷有母親般的責任心,這使陳志昆極受感動,欣然接受了這一高尚的建議。陳志昆久居美國,承受過美國人民的友情,即便為了這些美國戰俘的父母妻兒們想想,他也義不容辭,理應擔負起這件有利於美俘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