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惇第一個被詔回,實屬應該,因為,宋神宗駕崩的時候,蔡確是變法派在汴梁城中的首要人物,權利和地位都僅次於王珪那個三旨宰相的丞相,而章惇卻是樞密副使,文官軍方的一個大佬。
可呂惠卿這個人選就有點耐人尋味了。
世人都知道,在王安石主動罷相的時候,在朝中接替他位置的人就是呂惠卿,他雖然也一直堅持變法,可是,這個人的權利**實在是太重。王安石復相的時候,他居然為了掌控更多的權利,跟王安石鬥了起來。
王安石雖然不是他的老師,可如果,不是這位拗相公提拔他的話,即便他有經天緯地之材,也不會那麼快就爬上丞相的位置。
如此忘恩負義之人,也難怪會在受到宋神宗的重用。
而蔡道的亂入讓他徹底被宋神宗貶到嶺南,蔡卞離京擔任延安府知府,也讓他呂惠卿失去了徹底翻身的一次良機。
這些事情,趙煦當時年紀雖小,但是他也記得清清楚楚,這些年,他已經見慣了見風使舵的小人,比如那個鄭俠,比如在變法派失勢後,主動投靠到保守派一方的、當初坑了楊畏的舒亶。小皇帝又怎麼會再重用呂惠卿這麼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呢?
趙煦在看到這道奏摺的時候,就會主動去思考思考這個第一位主動投靠自己的保守派智者究竟是出於什麼原因,才會出昏招向自己舉薦呂惠卿的呢?
原來,那個時候,楊畏的官職實在是太小,不瞭解變法派大臣們之間的內訌,自然是情有可原的。
這就是楊畏想要讓趙煦想到的事情。他現在這麼做,也算是一種背叛,不過,考慮到他當初在變法派當中地位不高,主動尋找一個靠山,也就無可厚非。何況,趙煦心中也十分的清楚,呂大防、範純仁和蘇頌三位丞相其實,和司馬光、呂公著與文彥博大不相同。
前三位丞相,是既反對王安石頒佈的所有新法,又要維護他們家族和北方文官世家的根本利益,而後三位丞相,卻不是不像司馬光那樣為了反對而反對,他們對於新法的態度,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和蘇軾他們的態度相仿,而且,後三位當政的丞相,卻是在一直平衡著北方世家豪族和百姓之間的利益。
比如,當初司馬光想要逼迫曾布和蔡京,儘快廢除京畿地區的免役法,那個時候範純仁便向司馬光建議,應該保留免役法,因為京畿地區的百姓對於這條新法已經適應,而且都覺得非常的便捷。
楊畏的這個小舉動,在第二天,趙煦看到這道奏摺之後,果然奏效了。
當天,呂大防就扶著太皇太后的靈柩前往山陵,在途中抱病。
而在當天,趙煦也主動召見了楊畏,兩個人在宮中究竟談了些什麼,誰也無從得知。
這個時候,那些遠在嶺南的變法派大臣都已經得到了太皇太后駕崩的訊息,其中精明的人都已經紛紛收拾好自己的行裝,只要一收到趙煦的詔命,他們就可以立即啟程返京。
而給他們傳遞這個訊息的人,自然就是七色領的手下。
如今,七色領組織已經遍佈了整個大宋境內,以及遼國的南京地區。至於雲州也就是後世的大同地區,蔡道不是沒有派人進去,可那裡即便就是派人潛入進去,發展出來的百姓也沒有辦法將他們轉移到海外。
不像幽州地區,只要是在遼國境內過不下去,受到七色領組織誘惑,願意遷移到海外的百姓。根本就不用七色領組織派人去組織,這些百姓自己趁著夜色就能夠帶著家人感到海邊。
所以,蔡道給鑽石領的命令,也就只是暫時在雲州地區發展情報人員。
第二天,楊畏也出了京城。
後來,人們才知道,趙煦召見他,是用一個任務來試探他的能力,畢竟,作為一個反覆之人,如果沒有任何辦事能力的話,小皇帝也不會任用的。
為什麼呂惠卿這樣一個權勢燻心,反覆無常的小人在原本的世空當中,還能夠屢屢受到重任,關鍵的一點就是因為他這個人有十分的才能。
也難怪有人在暗地裡說,呂惠卿這個大奸臣就是當世的曹操。
呂惠卿不但文政兼通,更為難得的是他這個人還善於武事。當世之人,如果真要選一個能夠和他匹敵的人,那也就是隻要單人匹馬開河湟的王韶了。
如果,不是因為蔡道的原因,呂惠卿在元豐年間,雖然仍然回不了中樞汴梁城,可是,他還是繼任沈括,在延安府知府的位置上,屢屢立下戰功,破滅了西夏國想要佔據延安府的企圖。他在邊境上的作為,可一點也不比當初的範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