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1 / 4)

小說:戊戌變法的另面 作者:冷夏

“武昌兩湖書院梁太史、紡紗局王幹臣、陳叔伊、朱強甫三君:《正學報》請梁節庵太史總理,早經議定奉達,一切館內事宜,凡選刻各報及各人撰述文字,均須節翁核定,方可印行。切要。洞。庚。”

由此可見,《正學報》以梁鼎芬、王仁俊、陳衍、朱克柔為班底,由梁鼎芬負總責。

王仁俊(1866~1913),字捍鄭、幹臣,江蘇吳縣人,俞樾弟子,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入翰林院,散館後授吏部主事。光緒二十三年八月,他在上海創辦《實學報》,旬刊,自任總理,章太炎為總撰述,另有撰述、翻譯、理事多人,館址設於上海英大馬路泥城橋鴻文局隔壁。至十二月,該報共出了14冊。王仁俊曾在《實學報》上曾發表《實學平議》,內含《民主駁議》(在該報第3、5、13、14冊上發表)、《改制癖謬》(在該報第14冊上發表)兩文,批評“民權”論及“素王改制”論,矛頭是針對康有為的。張之洞接手《實學報》,改為《正學報》,很可能出於此因。陳慶年稱新的《正學報》“尚無付印之日”,似可說明張之洞此時對《正學報》的創辦情況或擬刊內容不太滿意。

陳衍(1856…937),字叔伊,號石遺,福建侯官人(今福州),光緒八年舉人,曾入劉銘傳幕。光緒二十三年九月,陳季同、陳壽彭兄弟在上海創辦《求是報》,以陳衍任主編。而他在《求是報》上的文字,引起了張之洞的注意。光緒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898年1月19日),梁鼎芬發電上海陳衍:

第18節,

↖米↖花↖書↖庫↖ www。7mihua。com

“上海製造局福州陳叔伊印衍:別友願見,南皮知君才名,亟思一談。明正初五前請來鄂。盼復。鼎芬。”

為了加大這一邀請的份量,同一天,張之洞又發電上海鄭孝胥,託其婉商:

“上海鐵路公司鄭蘇盦:《求是報》載有陳君衍文字,才識傑出,文章俊偉,近今罕見。欲邀來鄂一談,可否?望婉商,速示覆。洞。感。”

由此,陳衍被張之洞邀至武昌。而從梁鼎芬、張之洞發電時間來看,張之洞自行辦報的設想於光緒二十三年底便形成了。

朱克柔(1871…1902),字強甫,浙江嘉興人。光緒二十三年七月在上海創辦《萃報》,週刊,他任主筆,館址在上海泥城橋新馬路。《萃報》是一種文摘報,摘錄當時各種報刊,在上海先後共出版了20冊。光緒二十三年十月二十一日(1897年11月15日),梁鼎芬代張之洞發電,邀朱克柔至武昌:“上海新馬路《萃報》朱強甫:南皮約君來鄂,有要事相商。能來否?速復。芬。”該報此後移至武昌出版,改為半月刊,第21冊出版於光緒二十四年閏三月十八日,最後一冊為第24冊,於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五日出版。

以梁鼎芬、王仁俊、陳衍、朱克柔此時及此後的個人經歷來看,皆頗具才華;王、陳、朱又有在上海辦報刊的個人經歷,可以說,張之洞已經為《正學報》安排一個強大的陣容。而他們還請來了此時才華已露、後來名聲大振的章太炎任主筆。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號太炎,浙江餘杭人。光緒十七年,入杭州詁經精舍,師從俞樾、譚獻。甲午戰敗後,他關注於時政,也為康、梁參預的強學會捐款。光緒二十二年,他來到上海,任《時務報》的撰述。然因學術分歧,於光緒二十三年三月十三日(1897年4月14日)在上海被康有為弟子所毆,狼狽不堪,避走杭州。此後,章太炎在給其師譚獻的私信中表達了對康黨的不滿:

“麟自與梁、麥諸子相遇,論及學派,輒如冰炭康黨諸大賢,以長素為教皇,又目為南海聖人,謂不及十年,當有符命;其人目光炯炯如巖下電嘗謂鄧析、少正卯、盧杞、呂惠卿輩,咄此康瓠,皆未能為之奴隸。若鍾伯敬、李卓吾,狂悖恣肆,造言不經,乃真似之。私議及此,屬垣漏言,康黨銜次骨矣。會譚復笙來自江南,以卓如文比賈生,以麟文比相如,未稱麥君,麥忮忌甚。三月十三日,康黨麕至,攘臂大哄。梁作霖復欲往毆仲華,昌言於眾曰:昔在粵中,有某孝廉詆諆康氏,於廣坐毆之,今復毆彼二人者,足以自信其學矣。噫嘻!長素有是數子,其果如仲尼得由,惡言不入於耳耶?”

“梁”,梁啟超。“麥”,麥孟華。“復笙”,復生,譚嗣同。“梁作霖”,梁啟超弟子。“仲華”,孫榮枝。章因被毆,信中言詞自然有一些意氣,但可見康黨在《時務報》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