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任陸軍第27師師長。而到了即將爆發的第二次直奉戰爭之前,張學良更是一躍而為鎮威軍第三軍軍長,率領奉軍主力與吳佩孚對陣。
不過,在第二次直奉大戰即將開始之際,更多的人還是有理由相信,在吳大帥面前,獲勝的歷史仍將重演。“吳將軍,中國的最強者”——《時代》在封面上使用這幾個字時,正是反映出這一判斷。吳大帥鎮定自若的神態,彷彿透露出這樣的資訊:一個具有儒將風度的最強者,有可能決定中國未來的政局。
封面中國 第二章(4)
然而,現實很快將證明,這只是假象。
三/政壇混戰,亂花迷眼
打量吳佩孚周圍的人物,首先出現的就是曹錕。
我猜想,在選擇第一個中國封面人物時,《時代》想必在曹錕和吳佩孚兩者之間有過權衡。曹錕是吳佩孚的上司,又時任中華民國總統,從地位、名氣諸多因素考慮,曹錕入選未嘗不可。實際情況也如此,按照《時代》所定的“封面人物應是新聞製造者”的標準,在1923年的中國,曹錕無疑是中國最大的製造新聞的人。1923年6月6日,支援曹錕的四位內閣成員提出辭職,率先向總統黎元洪發難。幾天後,士兵、教員、警察也開始了向政府索要拖欠薪水的示威活動,本來就被內政外交諸多難題糾纏得焦頭爛額的黎元洪,再次陷入了曹錕設定的困境之中。
威逼黎元洪下臺、逃離北京,曹錕自己則處心積慮策劃著實現總統夢。1923年9月24日,曹錕的名字出現在《時代》上,並配發了他的照片。可是,讓他難堪的是,他的名字和照片是與總統“賄選”醜聞聯絡在一起的。該訊息標題是《仍無總統》:
在北京,曾試圖舉行總統選舉。選舉已失敗,因為內閣不能召集齊580名議員。實際召集來的議員大約400名。
訊息隨後集中報道曹錕以及圍繞總統選舉而出現的中國混亂的政局:
直隸督軍(軍閥)曹錕,背後積極活動。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