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極為複雜的社會心理因素,但最初的那個反間計,可能就是他幫皇太極出的壞主意。皇太極死後,范文程在歷史發展極為關鍵的時刻,給多爾袞寫了一封信。以其對中國社會的深刻洞察力,為多爾袞指明瞭方向。平心而論,這封信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恐怕不亞於諸葛亮的隆中對。如果沒有這封信,那幫子滿清貝勒、大人、老爺們可能至今還在黑暗中摸索呢。
在努爾哈赤的鐵血政策下,太多遼東漢人淪為女真人的奴隸,讀書人為了逃避屠殺,隱名埋姓,淪為奴僕。皇太極下令,以科舉考試的名義,在這些奴隸中選拔富有學識的人。並嚴令不許任何王公親貴阻攔他們手下的奴隸參加考試。結果,數百名有才華的人脫穎而出,被充實進各級政府部門。其中,就包括了前清時代的名臣,如寧完我等人。
發生在祖大壽身上的故事則應該算是另一類典型——
與北宋末年出身於顯赫的軍人世家、自己也成為優秀軍人的老種經略种師道一樣,帝國著名將領祖大壽,則出身於大明晚期的祖氏家族。這也是一個顯赫的軍人世家,帝國優秀的高階將領中,好幾位都是從這個家族中走出來的。那位當時威名赫赫、備受尊敬,後來名聲又壞到了極點的吳三桂,也是祖大壽的外甥。
走向智慧之宮(6)
同樣是一位優秀的軍人,皇太極對祖大壽很欣賞,可能是惺惺相惜,也可能是為了做給其他祖氏家族的軍人們看。
大淩河保衛戰中,祖大壽彈盡糧絕,不要說軍馬,全城軍民連草根、樹皮、皮甲都吃光了,木頭、柴禾也燒光了,後來已經開始用死人骨頭當柴,燒著吃老人和孩子了。為了保全追隨自己的一萬多軍民,祖大壽硬著心腸殺死一位誓死不降的助手何可剛,投降了皇太極。然後,又欺騙皇太極,說是要回去招降自己的部下親族,皇太極同意了。結果,祖大壽跑回明軍防地錦州後,再無下文。十餘年過去了,在松錦大會戰中,祖大壽又一次彈盡糧絕,再一次落到皇太極手中,皇太極依然給予了這位雖然欺騙過自己、但確是一位好漢的敗軍之將以極高禮遇。
當時,兩次和祖大壽在一起的還有副將祖澤遠。祖澤遠面對皇太極,恐懼至極,因為他不但上次違背諾言,和祖大壽一起欺騙了皇太極,而且,在後來兩軍對陣時,還曾經專門將炮口對準了皇太極轟擊。皇太極對於惶恐得要死的祖澤遠表現得挺大度,說:“你明知道是我,還要對我開炮,的確是太對不起我,太過分了。不然,我也不會說你。我對人有什麼看法,總是要在心裡反覆掂量,然後,直截了當地說出來,過去了就再也不存在心裡。你年輕,以後好好幹吧,就算是報答我了。”據說,祖澤遠感動得淚流滿面。(王先謙《東華錄》,崇德七年五月。)
這種事情,說說容易,口頭上似乎誰都不難做到,若事到臨頭真的要去做時,可就不那麼簡單了。
天聰四年,即公元1630年、大明崇禎三年,攻打永平就是今天河北省盧龍縣時,大明戶部郎中陳此心歸降後又要逃跑,被捉,審訊後定為死罪。皇太極說:“既然他不願意留在這兒,就放他回原籍去好了。”結果,不但沒殺他,還給了他兩匹馬、四頭驢、二十兩銀子,讓他帶著妻子家人,去他想去的任何地方(《清太宗實錄》卷六)。
皇太極有一個極有東北或者中國特色的規定:凡有大明官員來降,八旗旗主必須輪番設宴款待,每五天舉行大宴一次。屆時,宰牲設宴,觥籌交錯,酒喝到一定程度,大家其樂融融,以至於整個瀋陽城都彷彿喝醉了一般,到處是搖搖晃晃的酒鬼。到後來,由於來降的漢官過多,一天之內常常要開宴會數次,並屢有賞賜,房屋、土地、牲畜、衣物、財帛等等。甚至發生過令滿族官員騰出房子,讓來降漢官居住的情事。他不止一次對王公貝勒們講,朕對於這些漢官不吝賞賜,不厭其煩,就是為了讓人心悅誠服,以圖大事(《清太宗實錄》卷二十二)。“只有多得到人才才是最可喜的。金銀珠寶都有用完的時候,要是得到一兩個賢能之人,對國家有幫助,那帶來的好處可就無窮無盡了。”(《滿文老檔》,太宗卷二十七。)有證據顯示,當時,許多漢族官員所享受的待遇和積累起來的財富,甚至超過了同級別的滿族官員。
為了更好地貫徹這些政策,皇太極制定法律,嚴厲懲處隨意戕害漢人的行為:“凡貝勒大臣有掠歸降地方財物者,殺無赦;擅自殺害降民者,以死償命;強取民物者,加倍賠償。”(《清太宗實錄》卷五)為此,他多次發表談話,並當面告訴沒有嚴格執行該法令的貝勒爺,若像以前那樣肆無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