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費。
電視節目的製作是要花錢的,甚至可以說是非常花錢的
電視欄目是一個節目序列,不是一個單個節目,一旦開辦,就要不停地製作下去。
在這個過程中,裝置的使用、消耗材料的補充、節目組人員工資及勞務費、車輛使用費、節目組行政雜支、演員及特邀嘉賓的報酬和差旅費、獎品購置費等等,都需要穩定的經費支撐。
電視臺製作欄目通常的經費來源是,臺裡按照稽核透過的預算方案下達經費,或者臺里根據實際情況劃撥一定的廣告時間,透過尋求贊助解決經費,或者二者結合,即下撥一部分經費、尋求贊助解決另一部分經費。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臺裡墊支啟動經費,待欄目成熟後透過節目的市場銷售回收部分或全部製作經費等等。
“現在電視臺裡面也很缺資金,雖然想要出錢贊助的人不少,可是他們的要求就太多太雜,不好答應。”林浦解釋道,“尋求贊助必須在包括《廣告法》在內的法規範圍內操作,同時堅決與有償新聞劃清界限。這一條,就把人給限制死了,操作的空間很小。”
“資金不愁,可以引入風險投資,這個我來想辦法。”林蕭在這方面自然是很不含糊的,“政策方面也不愁,我跟省裡面打個招呼就是了,不過在人員配備上,你們臺裡面就得多費一些心思。”
“這樣的話,我這邊兒沒有問題!”一聽這個,林浦的心思頓時也活絡了起來。
畢竟現在臺裡面的節目也有點兒死氣沉沉了,所以才砍掉了陳星的鄉土欄目,也是有點兒節約資金辦精品節目的打算。
如今林蕭既然願意出頭解決資金和政策方面的問題,林浦當然沒有不配合的理由,事實上他對於這事兒是相當歡迎的。
他一個電視臺的臺長,不過就是正處級待遇的幹部而已,真要是讓他自己去省裡面跑關係什麼的,效果確實不大。
但若是林蕭這樣的少壯派強勢副廳級去跑關係,那就完全不同了。
這麼年輕就當上市紀委書記的人物,他的背後能沒有非常紮實的關係?想一想都覺得不大可能。
當然了,林蕭交給他的任務也並不輕鬆。
對於一個新的欄目,人員問題放在最後,並不意味著人員問題不如經費和裝置問題重要。
事實上,節目組的人員由負責人或製片人、編導人員、攝像及採音人員、照明師、電腦字幕員、主持人、製片及劇務人員構成。
早期的欄目組人員構成很簡化,僅僅包括編導人員兼任負責人及製片人員、攝像人員和劇務人員。
現在由於欄目製作要求提高,對製作人員的專業素質要求隨之增高,所以,節目組專業人員的分工趨於細化。
除了節目組內的固定人員之外,還有較為固定的外圍人員。
比如負責選題策劃的策劃人員,就可以在社會上遴選,然後以合約方式與其建立固定的關係;對電腦特技人員,由於這類人才通常屬於臺裡統一管理,所以不可能全職參加節目組工作,可以爭取與其建立相對固定的工作關係,以便其能夠熟悉欄目,更好地為欄目製作服務。
人員進入欄目組,不管是在編職工還是從社會上遴選,都涉及一個人事管理的問題,這是在確定人員的時候必須考慮的。
林浦也想過了,既然這事兒是李凝挑頭兒,而林蕭在幕後支援,那麼就一定要好好地運作,人員方面可以挑選臺裡面最有經驗的那些人。
當然了,這些人確實不大好管理,所以林浦就打算親自上陣,來直接做這個新欄目組的人事工作,也算是對李凝的支援,對林蕭安排的一個交待。
兩個人談了一陣子之後,就將這件事情給確定了下來。
接下來,就是讓臺裡面搞出一個策劃書來,好方便遞上去讓省裡面稽核,然後林蕭這邊兒會配合一下,去省裡面打通關節。
電視發展到今天,電視欄目的製作已經走過了簡單製作的初級階段,進入到了精細製作的高階階段。
在當前情況下,要創辦一檔成功的新欄目,沒有策劃是不可想象的。
一些曾經紅火一時的欄目,比如央視的《東方時空》、《實話實說》、等欄目,都得力於開辦之初的策劃。
可以說,策劃決定欄目的靈魂。
單純的創意而無規劃,是點子不是策劃,單純的規劃而無創意,是計劃而不是策劃,所以說創意是策劃的核心。
林蕭跟林浦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也特意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