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外表上來看,似乎臺島問題是解決兩國關係的關鍵,但其實臺島問題並非華夏和教廷建交的最大阻礙。
教廷方面一直都非常清楚與臺島建交不符合華夏政府的一個華夏政策,不過,教廷在這個問題上是有選擇餘地的,雖然歷史上教廷從未單方面與任何國家斷絕邦交,但是教廷為了保障華夏大陸信徒,而不惜放棄臺島的立場,連臺島的主教們也是接受的,因此第一個條件並非問題
這裡面,宗教才是關鍵。
華夏和教廷之間的主要爭議,實質上就在於宗教自。由這個極其敏感的政治問題上。
不論是從宗教傳教立場,還是為了華夏信眾爭取合法權益,現時和潛在的信眾數量無比巨大的華夏大陸,都是教廷方面極力希望開發的市場。
已故教宗保羅二世曾經大力推行東進政策,並曾一直渴望來華夏訪問,但是華夏方面則一直以兩國尚未建交作為理由予以拒絕。
新離任的教宗本篤十六世曾經發表公開信,呼籲與華夏政府對話,雙方也自此進行了接觸與非正式會談,然而卻未有實質性突破。
華夏方面的冷淡,似乎也情有可原,因為對於華夏政府而言,與教廷建交的風險顯然大於收益,華夏政府一直擔心境外敵對勢力利用宗教顛覆華夏、影響社會穩定。
因此對於新任教宗來說,如何處理與華夏政府的關係,自然就是他上任後所面臨的一大挑戰,不過,經濟領域已經日益開放的華夏,在短時期內應該不太可能放棄在政治和信仰領域的壟斷或調控,因此,華夏和教廷之間的前景發展,也不會那麼樂觀。
“總而言之,一旦牽扯到了國家利益,這事兒就不好說了。”蕭老爺子提醒林蕭道,“如果教廷是一個正常的大國,那麼這事兒根本就不是什麼問題,早就建交了,偏偏他們就那麼幾苗兒人,對我們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但是所帶來的影響卻有可能給我們帶來很大的麻煩,所以說,暫時還是把他們擋在門外,比較符合我們的利益。”
“確實如此。”林蕭深表贊同,“宗教這東西,很容易使人極端化的,華夏有自己的傳統宗教,沒有必要再供奉什麼洋神,那純粹是自毀前程。”
第996章 不在一個頻道上
林蕭跟蕭老爺子談了一陣子花,才回到了自己家中休息——
他想著跟教廷之前的接觸,然後又想到了華夏和教廷之間的關係,不由得來了興趣,於是就上網蒐集了一些相關的資料來看。
這麼一看之後,林蕭就發現,以前對於這方面的內容,確實是關注得比較少,怪不得蕭老爺子要特意跟他談論這個問題。
很顯然,現在高層並沒有打算跟教廷方面做更加深入的接觸,也沒有考慮正式建交。
教廷方面的單方面熱情,其實不過就是一廂情願罷了。
說起兩國之間的恩怨,還要往前追溯到元朝,但是當時兩國之間的關係就一直都不順利,羅馬教皇曾經向蒙古帝國派出使臣,企圖勸說蒙古人皈依基督教,不過蒙古人信奉的是長生天,後來又對道教比較有興趣,等到元朝滅亡之後,關係一度中斷。
到了明萬曆十年,義大利人利瑪竇被派到華夏學習漢語,後來他在華夏創立了第一個天主教傳教點,向華夏人介紹數學、幾何學和力學等科學知識。
利瑪竇是個很好學的外國人,他苦讀華夏的《四書》《五經》,深入研究華夏的傳統文化,穿漢服,提出傳教要入鄉隨俗,使用漢語舉行宗教儀式,為基督教在華夏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後來利瑪竇於北上來到京城,主持建造了宣武門大教堂,利瑪竇博學多才,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
天主教傳入華夏之後,內部產生了所謂的“禮儀之爭”,爭論的焦點是如何翻譯“神”的稱謂,和如何對待華夏的傳統習俗。
在這個問題上,利瑪竇認為,對於“神”的稱謂,除了用“天主”之外,亦可稱“天”或“上帝”,並且同意華夏信徒保留祭祖和祭孔的傳統習俗。
而西班牙傳教士另外一些教士則認為,祭祖、祭孔屬於偶像崇拜,違反了《聖經》的規定,並派人到羅馬教廷控告以利瑪竇為首的耶穌會。
後來清帝康熙也介入了禮儀之爭,宣告祭祖祭孔屬於華夏的傳統習俗,不屬於宗教活動。
但是幾年後,教宗克雷芒十一世公然下令,禁止華夏教徒舉行祭祖、祭孔等活動,禁止把“上帝”和“天”作為“天主”的別稱,並派特使來華談判。
教宗特使鐸羅來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