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可連線至中環政府總部、滙豐銀行總行、甚至位於添馬艦的原英軍基地。
雖然這些都是傳言,但是大家言之鑿鑿,顯然不是空穴來風,直到2009年,一個由港島電臺製作的電視節目播映後,並且透過翻查文獻資料,才證實了秘道的確存在。
“經查證後,就發現港督府的確有一條地下通道,通往中環亞厘畢道港島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附近,通道至少長310米,闊度由1點2米至3點4米不等,高度大約2米,並且設有照明系統。”林青雅介紹道,“出口位於下亞厘畢道旁,與政府總部相隔一路之遙,作用是保護官員出入和儲存機密檔案。通道出口現在由兩道鐵門封上,只能用鑰匙由內向外開啟,防止有人從秘道潛入港督府。”
“真有這種事情啊?”幾個人聽了,不由得覺得有些好奇起來。
畢竟密道什麼的,一般多見於小說之中,真正搞成名堂的,確實很少見。
“事實上,這是一條二戰時用作防空的地道,於1940年11月興建,通往當時的布政司署。通道的入口原設計在禮賓府的花園,但當時的港島港督羅富國對這個設計不滿意,遂將地道入口改往地牢的一個儲物室內。”林青雅解釋道,“港島日佔時期,港英政府曾與英國政府商討日戰防空警報策略,提及延長秘道接通政府總部地庫,但最終因資金不足而擱置。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港英政府提出建議,將秘道延伸,打通港督府與政府總部,但因造價昂貴擱置了建議。”
據林青雅所知,政府總部東翼最底層有個地牢,用作一般自然災害和恐怖襲擊的指揮總部,平日政府很少使用,地牢正門可以通往秘通,直達禮賓府。
另外,通道入口是在禮賓府宴會廳附近的一條樓梯,同時可以通往滙豐銀行,方便港督在大戰時緊急提款。
“其實關於禮賓府的傳說很多。”林青雅說道,“前立法局和行政局非官守議員、著名商人遮打爵士收藏了一批極具價值的畫作及瓷器,該批私人珍藏在他去世後捐贈予港島政府,大部分的畫作擺放在港督府內。1941年,在港島淪陷前夕,港府計劃將部分遮打藏品匿藏。1941年12月8日,港督副官巴蒂史密斯上校秘密約見負責藏品修復工作的匈牙利專家及工務司署的官員,負責匿藏該批畫作。有檔案資料顯示,貴重的畫作被卸去畫框,經處理過後再放進密封的錫罐內,並埋在港督府的花園裡。不過,負責匿藏畫作的三人在日佔時期已經相繼去世,畫作的確實位置成為秘密。戰後為了追尋這批畫作,政府在1945年及1976年數度進行發掘工作。至1979年,適值港督府大肆修葺,港督府裡裡外外、地庫,以至附近的地道及防空洞都被徹底搜尋過,部分舊建築構件也被拆除,但依然未能找到名畫。”
韓雅聽到這個之後,不由得看了林蕭一眼,她就發現林蕭對於這個情況似乎比較感興趣。
再聯想到林蕭的能耐,韓雅不由得有點兒擔心,待會兒林蕭會不會溜出來尋寶呢?
畢竟,對於一般人而言,想要找到這個寶藏,可能就需要將禮賓府的地面掘地三尺才能夠辦得到,但是對於林蕭而言,他可能只需要用神念來掃描幾次,或者就能夠發現什麼端倪了。
甚至於他都不需要離開大廳,就能夠辦到這件事情。
但是,若是林蕭真的將藏寶給拿跑了,就算是沒有人知道,可是這些東西想要重見天日,實現其價值,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隨後林青雅還提到了另外一件事情,是關於一個風水問題的傳說。
據說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過渡期間,中英兩國曾進行過一次風水斗法,中方於中環興建呈尖角狀的港島中銀大廈,其中一個角尖正對著港督府,殺氣騰騰,來者不善。
而港督府方面對此深感憂慮,於是就此請風水專家看風水,最後決定在港督府花園面向中銀大廈的方向,種上柳樹擋煞,以此來化解煞氣。
林蕭聽了這話之後,不由得哂笑,風水雖然是小道,但是港島人對此倒是非常迷信,所以關於這方面的講究很多,但是在林蕭看起來,許多地方都是牽強附會得很,當不得真。
若是真的講究那麼多的話,估計什麼事情都做不成了。
說來說去,來了這裡這麼久,林蕭也只是對於那個傳說中的港督府寶藏比較感興趣,畢竟當年就是非常值錢的畫作及瓷器,放到現在的話,價值就更加難以估量了,或許每一件都能夠拍出一個天文數字來。
這個時候,就聽到禮賓府中響起了比較輕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