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道,“不過,現在俄羅斯或者其他國家境內,已經不再崇拜這東西了,以前的一些雕像,也不在政府法律的保護之內了,估計用不了多久,最後的一些雕像,也會被人拆除,徹底消失。”
“哦,是他啊,一下子沒有看出來,呵呵。”林蕭笑了笑,他對於列寧雕像的印象,主要還是來源於不久之前烏克蘭那邊兒最大的列寧雕像被推到的報道。
當時在烏克蘭的首都,最後一座列寧雕像被推毀。
這座雕像的做工簡率,風格刻板,同列寧張揚的性格不合,也許是雕塑家當初缺乏激情所致,如果換一位高手的作品,這座雕像真該撤下,不過推倒者在意的不是雕像的藝術水平,而是雕像體現的意識形態。
當下的烏克蘭是當今世界的縮影,意識形態嚴重分裂。
列寧像被毀,網上的議論分為正反兩派,歷史觀很對立。
而事實上,歷史價值的判斷,從來都不是客觀的,它同各人的利益掛鉤,緣於感恩或記仇。
很多仇恨累積了幾十年上百年,成了世仇,就更加難解,其結果是,政治首腦的造像無法傳世,無論當初如何顯赫,最後都難免被推倒。
究其原因,在於意識形態始終是傾斜的,一些階層的利益,總是以別的階層的利益喪失或削弱為代價。
於是,政治首腦總是被一群人熱愛,而被另一群人憎恨。
比如說,拿破崙是法國革。命的先行者,他的雕塑在巴黎廣場樹立時,有人預言等他一死就會被推倒,後來他還沒死,雕塑就被推倒了。
華夏政治人物的雕塑,也不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