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高登帝位。
接觸過歷史上許多“讖言事件”案例之後,可能有許多人會思考一個問題,讖言究竟是什麼東西?
它為什麼對歷史,對歷史人物有那麼大的影響?
所謂讖言,首先它不同於預言。預言一般都有一定的依據,然後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某事件,或某件事,進行有一定科學依據的預測或推測。
而中國歷史裡的許多讖言,要麼無憑無據,如“公孫病已當立”,說是皇家上林園蟲子所為;要麼類於胡言亂語,如“李氏當為天子”,據記載是隋朝的某個和尚所言。這一類讖言,剛出來之時,很像謠言,或者說和謠言沒有什麼區別。但這些類於謠言的讖言,後來一個一個應了驗,而應驗的謠言,就不再是謠言,而是讖言!
王莽之世,出現過許多“讖言事件”,如“丹書石”事件,如“巴牛”事件,如“新井”事件,如“天書”事件,特別是最後的“赤帝金策書”事件,司馬遷老先生豪不客氣地指出,是文痞哀章所為。
王莽就是靠這一連串人造,或者有人造痕跡的讖言,做起了皇帝。王莽稱帝之後,吃水不忘挖井人,他大樹特樹幫他獲取政權的讖言,把讖言提升到讖緯之學的高度,中國歷史上讖言學的黃金時期,就是拜王莽所賜。但不管是王莽,還是當時的讖言之學,用極其虛偽的法子,哄騙民眾一時的支援,最後影響了歷史,輸掉了真理。
在王莽之世,對讖言還沒來得及有太規範的管理,他的新王朝就崩潰了。這個時期的讖言學,如詩學一樣,國家不幸,它卻是異乎尋常地發展起來。這種發展,如果排除“神為”的可能性,更多的是人類神經過敏,自以為是的猜測居多。
一些自以為是的文化人,神經過於敏感的方士,對於他們不能理解的社會,用神神怪怪的冥想,代替理性的分析。最後偶有成功者,如同中了彩票大獎一樣,許多人以為神。
1、西漢末年的三個皇帝
1、西漢末年的三個皇帝
公元23年,更始皇帝劉玄破長安。王莽兵敗,被商人杜吳所殺。與歷史上許多的皇帝相比,王莽這位一代奸雄,死得太慘了。《資治通鑑》記載,先後有數十餘人,“分莽身,節解臠分。”後又被更始皇帝,“傳首天下,縣於市。”
老百姓對於王莽,這位他們昔日的國家最高領導人,恨之入骨。所以許多人“提擊之”。有人還是不能解恨,就“切食其舌”!把王莽巧於偽裝,詭辯如簧之舌,給切食了!
不懂天道,對於這位靠讖言欺世盜名的偽君子,如此死法,算不算死得其所?!
王莽一死,他一手主創的、中國歷史上比較短命的“新”王朝,轉眼之間,土崩瓦解。這個時期的國家與民族,又回到了漢王朝初期,將創未創的亂世,“莽失其鹿,天下英雄共逐之”。
初,綠林軍起義後,公元23年二月,推舉南陽人劉玄稱帝,即為漢更始皇帝。
更始皇帝劉玄,字聖公,南陽人,原本西漢皇族,是景帝劉啟之後,祖父為蒼梧太守劉利,父劉子張,母何氏,同時,他也是漢光武帝劉秀的族兄。
劉玄這個人,只有中人之智,劉秀的一位謀臣評價劉玄:更始既是常才而不自斷。更始做了皇帝之後,有兩個特點:一、任用親信。把國家政事,都委託於自己的岳父趙萌,且放任其專權。《資治通鑑》裡說:
“群小、膳夫(伙伕)皆濫授官爵”。
長安城裡,因為更始皇帝任人唯親的特點,流傳出一句打油詩:灶下養、中郎將;爛羊胃,騎都尉;爛羊頭,關內候。
更始皇帝劉玄的第二個特點是:怕羞。據說綠林軍攻入長安之後,大夥兒一致推薦劉玄稱帝。稱帝的那一天,劉玄可能沒有見過那種陣勢,所以相當不好意思。
《資治通鑑》記載,劉玄羞怍,低首刮席,不敢視。
做了皇帝,不好意思抬頭直視群臣。可能因為心裡特緊張,所以一直低頭,用手十分尷尬地在坐席上劃來劃去。
這劉玄不像做皇帝,倒像第一天到學校報到的小學生。在咱中國歷史上,所有皇帝之中,更始皇帝劉玄,應是最害羞的皇帝了。
王莽天鳳5年、公元18年,山東東部地區農民,在莒(今山東莒縣)發動起義。起事首領為琅琊人樊崇,為了區別於其時中國其它地區的起義軍,他們用赤色染眉,故名赤眉起義。
赤眉軍在泰山山區,建立了根據地。幾年時間,赤眉軍發展到數萬人。王莽地皇3年、公元22年,王莽派出王匡、廉丹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