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新浪讀書獨家首發)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④食,一豆羹⑤,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嘑爾⑥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⑦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⑧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⑨與?鄉⑩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告子》上·一○)
章旨
孟子論人之所欲、所惡,有甚於生、死,但是生與死應以義為取捨標準,勿因一己私慾而失其本心。
註釋
①熊掌熊的腳掌,又名熊蹯(fán),滋味肥美,屬珍貴的食品。
②苟得苟且求生。
③闢音bì,通“避”。
④簞音dān,盛飯的圓形竹器。
⑤一豆粒�煌敫�饋6梗�糯�局頻氖⑵鰲�
⑥嘑爾大聲吆喝的樣子。嘑,音hū,通“呼”。爾,詞尾。
⑦蹴爾用腳撥移的樣子,蹴,音cù,蹋、踐踏。“蹴爾”的文法結構和“嘑爾”相同。
⑧萬鍾指豐厚的俸祿。鍾,量器名,容六斛四鬥。
⑨得我即德我,對我感恩懷德。
⑩鄉音xiàng,通 “向”,曩昔、以前。
析論
孟子認為“義”的言行準則是從“羞惡之心”發展出來的,而“羞惡之心”發自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良心。有良心的人,就能分辨什麼是公義、節操,什麼是小利、私慾。生死事小,良心事大。一般人的良心常不免被私慾矇蔽,於是見利忘義,巧取豪奪!然而,賢人君子持守義理,存養本心,不以私慾、小利為利,而以公義、天理為利,所以能養成高尚的節操和完美的人格。孟子認為人是“所欲有甚於生”、“所惡有甚於死”的,他舉了兩個例子說明這樣的道理:
孟子卷·論性善(9)
一、魚與熊掌的取捨熊掌和魚都是自己所喜愛的佳餚,但是熊掌的滋味尤勝於魚。假使在這兩道佳餚中只能擇一而食,絕大多數的人必然會選擇更美味、更珍貴的熊掌。這個例子說明每個人都希望追求更好的事物,生與死的取捨亦復如是。
二、簞食豆羹與萬鍾之祿的取捨每個人都愛生惡死。假使不吃這簞食、豆羹,就會餓死。但是當別人“嘑爾、蹴爾而與之”的時候,絕大多數的人就寧死而不願接受它了。什麼道理呢?沒有尊嚴嘛!
人都是喜愛富有,厭惡貧窮的。一旦萬鍾之祿當前,許多人就心花怒放,頭腦不清了;人性的尊嚴、禮義的價值都忘得一乾二淨!為了財貨權勢,什麼骯髒的、不道德的勾當都做得出來!
面對生死的抉擇時,接受簞食、豆羹,都要明辨禮義;為什麼沒有生死的逼迫時,對於高官厚祿反而不講求辭受取與的分際呢?這不是相矛盾嗎?
從第一個例子可知,人都是要追求更好的事物、更高的境界。從第二個例子可知人性的尊嚴、禮義的價值,人類的良心是比生死來得更重要的。因此,即使是萬鍾之祿當前,也應該“不為苟得”,因為還有高於萬鍾之祿的價值在。即使是面臨死亡,也不應放在眼裡,因為尊嚴的喪失、人格的破產,比死亡還要令人憎惡。
為什麼有這樣的道德感呢?因為人都有羞惡之心,都有與生俱來的良心。而這良心是要善加存養的,必須如此,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才能確立。必須如此,人的社會才能和諧而有條理,才不致淪為禽獸之域。歷史上許多貳臣,賣國求榮,像宋代的秦檜、明末的洪承疇,之所以遺臭萬年,就是因為“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試問那不義的高官厚祿對他們的人格氣節“又何所加焉”呢?
(三)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①出,則必饜②酒肉而後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③來。吾將④良人之所之⑤也。”蚤⑥起,施從⑦良人之所之,遍國中⑧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⑨,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⑩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
由君子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