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2 / 2)

不能切實地做,卻能做好治國平天下,那是從來沒有過的。

。。

孟子卷·論政治(18)

析論

一、三綱領

“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是大學的綱領,也是大學教育的終極目標。此三綱領在句首雖然分別著有一個“在”字,但理解上,不能將三者視為各自獨立的領域。全文對此三者一貫而有不可分割的關係,是非常強調的。換句話說,在“明明德”與“親(新)民”之外,沒有另一個“止於至善”;“明明德”之事的“止於至善”,便是要推致到“親(新)民”,使天下人皆能“明明德”;而“親(新)民”之事的“止於至善”,便是以“明明德”為基礎,先覺者由己身做起,成為天下人的楷模,並透過教化,以啟迪引導天下人自明其明德。亦即“止於至善”是包含“明明德”與“親(新)民”而言的。

二、八條目

第二段中提到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朱熹:“此八者,《大學》之條目也。”這正是要完成三綱領的修為事項。首句的“明明德於天下”即是末句的“天下平”,但不直接說“天下平”,蓋因欲平治天下,其方法斷非全憑刑政以宰制百姓,而當以一己的“明明德”為本,並將此道推拓於天下,使百姓亦皆自明其明德,各自建立道德的人格,成就道德的社會,才算真太平。然而,“天下”的根本在“國”,“國”的根本在“家”,“家”的根本在“個人”,(新浪讀書獨家首發)所以想使全天下為道德的社會,還須先使國、家、個人,皆成道德之國、道德之家、道德之人,而其最根本處就在個人。個人要成為道德之個體,唯有修身。修身的先決條件則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沒有此四者,便沒有修身可談,這是修身的具體內容。而細分之,則格物、致知屬“窮理”的功夫,誠意、正心屬“正心”的功夫,窮理又是正心的基礎。當個人於所經歷的事事物物,皆能推求其所以然之故與當然之常規,終能豁然貫通事理之極,使自己心靈本具的萬物之理,能源源本本呈現於行事之中,則對於自己的意念、行為,必能察其善惡,進而為善去惡;意念、志向因此不會再被物慾私情所牽引,則靈心本性便能主宰己身,而道德人格於是可修養完成。

八條目有著系列開展的關係,而其中以修身為中心。格物到修身是自我修養,為立己達己的功夫;齊家以至平天下,是道德推擴,為立人達人的事業。唯其己立己達,乃能立人達人,末段明言一切以修身為本,其意義在此。

問題與討論

何謂“大學”?其教育的內容、理想為何?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書末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