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2 / 4)

施加在他們身上。一個懂得行仁政、聚民心的君主,得天下是勢所必然的,孟子說:“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離婁》上·三)湯、武取代桀、紂之暴而王天下,正是這個道理。

雖然古有明訓,殷鑑不遠,但是當時諸侯卻往往旁若無聞,無視王道仁政的重要性。即使發現了問題所在,仍然只像那患了七年的病,才想到要求取存放三年才能治病的艾草一樣,如果人君不能積漸以行仁政,最後的結局還是不免滅亡一途。

(四)

莊暴①見孟子,曰:“暴見於王②,王語③暴以好樂④,暴未有以對⑤也。”曰:“好樂何如?”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⑥!”

他日,見於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⑦好世俗之樂⑧耳。”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今之樂由⑨古之樂也。”

曰:“可得聞與?”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⑩?”曰:“不若與人。”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曰:“不若與眾。”

“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蹙曰:‘吾王之好鼓樂也,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也,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梁惠王》下·一)

章旨

孟子聽聞齊宣王好樂,因勢利導,鼓勵宣王與民同樂,施行仁政。

註釋

①莊暴齊宣王臣子名。

②暴見於王莊暴覲見齊宣王。

③語告訴,動詞。

④好樂喜歡音樂。好,音hào,動詞。

⑤未有以對沒話好作回應。

⑥其庶幾乎大概有希望吧?其,大概。庶幾,希望。

⑦直只是。

⑧世俗之樂流行音樂。

⑨由同“猶”,相類似。

⑩獨樂樂與眾樂樂孰樂自己聽音樂的快樂,比起和大家聽音樂的快樂,哪一種比較快樂?樂樂,音yuè lè,上“樂”字作動詞用,指聆聽音樂。

鼓樂演奏音樂。鼓,敲擊、演奏,動詞。

管籥笙、笛一類的管樂器。管,笙。籥,音yuè,短笛。

舉皆、都。

疾首蹙皺著眉頭,感到頭痛。蹙,音cù,緊縮。,音è,額頭。

至於此極淪落到這樣慘極的地步。極,指窮蹙至極。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孟子卷·論政治(4)

田獵打獵。田,通“畋”,獵也。

羽旄旗幟。羽,雉羽。旄,音máo,犛牛尾。二物並可作旗杆上的毛飾,因借代為旗幟。

析論

本文分四段。

首段交代背景,記述孟子聽說齊宣王喜歡聽音樂,打算利用機會進諫的事實。二段敘述宣王聞言面紅耳赤,慚愧自己只喜歡俗樂,卻不喜歡先王之樂;孟子則告以音樂不由今古、雅俗定高下,卻由獨享、共賞見差異,暗示宣王施政必須以民意為考量。第三段孟子用反問的方式,讓宣王自行體認與民共享的重要性,誘導他能真切地關懷人民。最後一段,孟子設譬,借人民的直接反應加以說明,讓宣王解悟,原來施政只要能以民意為重,便能獲得人民的擁護。

由首段可以看出,不管任何事件、任何場合,孟子都要加以把握,以便進諫的熱情。由次段可以看出,即使對方有所託辭,孟子都可以繼續談話主題,不使中絕的言辯技巧。第三段音樂今古不須分別,卻須注意獨、眾、人、我的一段說辭,展現孟子善用反問,期使對方自行體會的議論技巧。末段則見孟子善借比喻說理的功力。

孟子主張今樂、古樂,其為樂則一,不必作區分,重點只在告訴宣王,凡事必須以民為重,能得民心;民心既聚,才得人和。否則即使是演奏《鹹》、《英》、《韶》、《濩》等古聖王的樂曲,人民也將聞樂而疾首蹙,不僅無補於治,還可能引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