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晚生百年,不及躬聆聖教。但是孟子受教於子思的門人,透過傳世的文獻,自力精研孔子之學併發揚光大,成為弘揚孔子學說的功臣,澤被生民。這就是“私淑艾”的學術傳承。
我們新時代的青年,今天有幸接受春風化雨、成德、達財之教,固當覃思力學,充實自我,以期達己達人。但是對於人類文化史上的聖賢,不能親炙,那也可以效法孟子的“私淑艾”,進而闡揚他們的學問和智慧,成為一個具有大氣魄、大智慧的讀書人。
(二)
孟子曰:“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①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告子》下·一六)
章旨
孟子指出“不屑之教誨”,使其自省自反,也是一種教導人的方法。
註釋
①不屑之教誨輕視其人,而不加以教誨。屑,潔。不屑,謂不以為潔而輕之拒之,表示輕視之意。
析論
我國傳統的教育除了知識的傳授之外,還特別重視道德教育。學生的德行有了缺失,老師或者加以開導,使之遷善自新;或者施以不屑之教誨,使之深受警惕,知所悔改。今日學校教育中,若有好勇鬥狠、惹事生非的學生,老師苦口婆心,三番兩次的勸說、開導,卻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此時或許也可試一試不屑之教誨,讓這種頑劣的學生去好好想一想,老師為何不理他了?等到學生受到不屑之教誨的刺激,有所悔悟之後,再行教誨,也就比較容易改過遷善了。
不屑之教並非萬靈丹,在知能的教學或專業課程中,這種教法應是較不適宜的。只有針對某些較為特殊的個案,或是德行方面的教育,這種不屑之教誨才能奏效。今天從事教育工作,面對新時代的年輕人,這種“不屑之教誨”更應謹慎為之。
(三)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①。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②,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③。吾如有萌焉,何哉④?今夫弈之為數⑤,小數⑥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⑦,通國⑧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⑨;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⑩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告子》上·九)
章旨
孟子主張為學要專心致志,才可有成。
註釋
①無或乎王之不智也不要怪大王不聰明。或,通“惑”,疑怪。朱熹《孟子集註》:“王,疑指齊王。”
②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曬一天太陽,卻有十天遭到陰寒。暴,音pù,曝曬。
③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我見大王的時候本來就很少,我退出之後,那些對大王諂媚迷惑的人就來到大王周圍了。寒之,指對大王諂媚迷惑。
④吾如有萌焉何哉我如果使他有一點善端萌生出來,又能怎樣呢?
孟子卷·論教育(3)
⑤弈之為數圍棋這種技藝。數,技術、技藝。
⑥小數微不足道的技藝。
⑦弈秋古代精於圍棋的人,名秋。
⑧通國全國。
⑨惟弈秋之為聽只是專心聽從弈秋的教導。
⑩鴻鵠禽鳥名。羽毛光澤純白,似鶴而大。
繳音zhuó,系在箭上的生絲繩,引申為繫有絲線的箭。
為是其智弗若與說這是他的才智不如人嗎?為,音wèi,通“謂”。是,此、這種情況。弗若,不如。
析論
君王想要有治理國家的智慧,除了自我的修持精進之外,“諮諏善道,察納雅言”(諸葛亮《出師表》)更是相當重要。經常親近賢者,謙遜虛心地向賢德之士請益,方能集合眾人的智慧,鎔鑄成大智慧,以安邦定國,為人民謀幸福。
本章所說的王是如何“不智”,由於文獻不足,無從得知。但是孟子對於這位君王不智的原因,運用“一暴十寒”和“弈秋誨弈”兩個譬喻來加以分析,卻說得生動而適切,直指問題的核心。首先,君王身邊被群小包圍,每天不是聽取讒言,就是被諂諛之言所蠱惑;每隔十天、半個月,好不容易才偶爾會見賢者,他的頭腦怎麼會清楚呢?孟子用“天下能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來說明,是相當深刻的。君王接觸賢者的機會太少,當然日益“不智”了。其次,(新浪讀書獨家首發)君王對於賢者的言論不能專心聽取,一心只想著別的事情,就像“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