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2 / 4)

小說:一模仿就失敗 作者:莫莫言

之出身於當時的一個豪門望族,他的父輩中有不少著名的書法家,所以他從小就對書法產生濃厚興趣,7 歲就跟著父親和幾位叔伯學習書法,到10 歲時已寫得一筆好字,經常受到大人們的誇獎。11 歲那年,王羲之偶然在父親王曠的枕頭下發現一本叫做《筆談》的書,便如醉如痴地讀了起來,不久被父親發現了。王曠認為他年齡太小,應該等長大後再研讀這類書。王羲之爭辯說:“等長大再學,豈不成了日暮之學,白白浪費了年華嗎?”王曠見兒子人小志大,也很高興,就向他詳細講解《筆談》的內容。在父親的指導下,幾個月的功夫,書法水平便上了一個臺階。

後來,王羲之覺得父親所能教的東西,自己都已掌握了,於是轉拜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為師。跟衛夫人學了一段時期之後,王羲之的書法又精進不少,寫的字十分圓轉成熟。連衛夫人也不得不驚歎道:“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孩子將來的成就一定會超過我!”

王羲之也很得意,認為自己學衛夫人已很有成就了。直到他渡江北上,遍遊名山大川,見到一些書法名家的碑帖,才知道自己只學習衛夫人是遠遠不夠的,於是又轉向眾碑學習。他細心追摹李斯、曹喜、鍾繇、梁鵠、蔡邕、張昶等書法名家的碑帖,尤其對鍾繇的楷書、張芝的草書借鑑頗多。他評價自己的書法說,比起鍾繇書法來,可說是分庭抗禮,或者還要略勝一籌;比起張芝的書法,那應該是並駕齊驅。

王羲之的書法達到極高的境界,與他的這種博採眾家之長是分不開的。但是,如果僅限於此,那麼他就不是“書聖”了。事實上,在研習各家書法達到一定程度之後,王羲之也曾陷入一種迷茫。他一度感覺自己的書法似乎停滯不前了,但又找不到其中的緣由。字練得越多,失落感反而越強烈。他以為是自己還不夠用心,於是把自己關在書房裡,一邊練字,一邊冥思苦想。走路、吃飯、閒談的時候,也總是想著筆法,用手指到處指指劃劃。

據說一天晚上,王羲之練完字,上床睡覺的時候已經很晚了。王夫人側著身子,睡得正熟。王羲之還在想著書法,就習慣性地拿手指在夫人的背上練字。王夫人往裡面挪了挪,說了一句:“你有你體,我有我體,幹嘛往我身上寫呢?”

“你有你體,我有我體”,這八個字被王羲之聽在耳裡,頓時茅塞頓開。他想:是啊,自己以前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習別人,現在應該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了。

從此,王羲之練字,不再以摹仿名家為主了,而是把重點放在琢磨自己的風格上。以前他出門在外,都去學有字碑、有字貼,現在他開始向“無字碑”、“無字貼”學習,從自然萬物中吸取書法中的靈氣。這方面有很多有趣的傳說,著名的“書黃庭換白鵝”就是其中之一。

▲BOOK。▲蟲工▲木橋▲書吧▲

第13節:第二章 認識你自己(7)

王羲之很愛鵝,因為在他眼裡,鵝的步履沉穩,鳴聲清越,昂首展翅之間自有一種瀟灑的風度。經常觀察鵝,能幫助他體悟書法結體中疏密、開合的種種奧妙。有一次,他聽說山陰有一個道士,養著幾隻好鵝,就興致勃勃地跑去看。他到了那裡,發現那幾只白鵝正在互相追逐嬉戲,果然活潑可愛。王羲之看得入了迷,央求道士把幾隻鵝賣給他。道士起先不答應,後來說:“如果你真的看中了我的鵝,我可以送給你,只請你為我寫一篇《黃庭經》。”王羲之欣然答應,將《黃庭經》一揮而就,然後把鵝帶回了家。原來,這是道士的一個以鵝易字的計策。今天,紹興城內戒珠寺和城外蘭亭都有鵝池,碑文都出自王羲之的手筆。

王羲之少年成名,50 年筆墨不輟,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人們形容他的字如“龍躍天門、虎臥鳳閣”,是書法中的上上品。後來,他的兒子王獻之繼承父風,又有新的發展,世稱“二王”,影響極為深遠。

在藝術領域,一個人是否擁有自己獨特的藝術個性,是判斷其藝術成就的重要標準。其他領域也是一樣的,在追求事業的過程中,充分展現你的個性,讓成功打上你的個人標籤,能讓你獲得更大的成功。反之,如果始終活在別人的陰影裡,走不出來,你所能獲得的成功將會大打折扣。

2。5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一個鞋匠雖然過著窮日子,但他從早到晚哼著歌,顯得非常快活。鞋匠的鄰居是個商人,他因為老算計錢財,所以常常失眠,有時到了黎明才入睡,可鞋匠的歌聲又吵醒了他。商人為此煩透了。這天,商人把鞋匠請到家裡,問他:“先生,我想知道,您一年掙多少錢?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