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3 / 4)

使全中國和全世界的人喜悅、迷惘、震驚交織在一起。有的人支援,有的人大惑不解,也有的人暴跳如雷。當時最流行的三句話是:蔣幫受打擊,蘇聯乾生氣,佐藤真著急。中美關係開始出現由冷變暖的跡象,這一舉動使世界上許多國家根據各自的利益紛紛調整與中國的關係,有的化仇為友,也有的變友為仇,但誰都看到颳起了與中國的建交風,出現了世界性的“中國熱”。

中央電臺代表著國家政府首發《公告》。而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總統尼克松卻要直接釋出《公告》。為此,尼克松和基辛格16日從華盛頓的白宮飛往西部城市洛杉磯。在尼克松的想像中,毛澤東或者周恩來也將會登上天安門城樓,或者出現在人民大會堂宣佈這一訊息。他沒有想到中國是如此地“低調處理”,沒有任何超常的舉動。在中央電臺播出《公告》的同時,一向面無表情的尼克松總統喜形於色地走進了設在洛杉磯的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播音室,在當地時間下午7點鐘(華盛頓時間晚上10點),面對新聞記者和美國觀眾,發表被他稱為“事關國家大局的重要的”簡短公告。這訊息像一陣颶風迅猛吹遍了美國和西方世界,使許多國家的領導人暈頭轉向。

實際上,《公告》的發表標誌著中美關係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也就必然地帶來雙方種種關係的變化,哪怕是細微的、區域性的、緩慢的。 。 想看書來

尼克松總統首次訪華與中美建交宣傳報道紀實(5)

中央電臺首播《公告》之後,隨之對《公告》的整個播出做出安排。《公告》播出一輪(24小時)7次,不多不少,不冷不熱;《公告》重播的排列次序安排在一次新聞節目的中間偏下位置,不高不低;緊挨《公告》的上下,不排列反美的訊息和文章,氣氛適宜;新聞節目的提要中只用標題《公告》,不摘發內容,不突出哪一方面;中央電臺全天節目淡化反美氣氛,減少反美內容的文藝節目,也不把反美的內容都剔除乾淨,不給人以錯覺,產生誤導。說來容易,做起來必須高度負責、謹慎對待,這既是宣傳,更是政治的高超藝術!

這一播出原則,竟沿用成後來基辛格多次來訪的報道“模式”,如1971年10月5日播出基辛格二次訪華的《公告》時,晚上10點首播放頭條,《新聞報摘》和其他新聞節目中放中間偏下;對臺灣廣播的普通話、客家話、閩南話節目中多播出一次(後來覺察到應該再多播幾次);對少數民族廣播的維吾爾語、哈薩克語、蒙古語、朝鮮語和藏語節目各播出一次;中央電臺的記錄新聞不播。不僅廣播,《人民日報》等報紙對《公告》的版面安排,也總是固定在一版的右下角(從面對報紙而言)偏上一點的地方,這成了固定的“基辛格的位置”,進而演變成了美國要人來訪刊登訊息的位置。

《公告》播出後,宣傳上發生了一系列變化,新聞界也提出了許多認識和思想上的問題:在宣傳報道中反美還要不要提?對反美報道的政策、策略、口徑如何掌握?對世界人民的反美鬥爭如何表示支援?今天認為是簡單的問題,那時卻很難說得清,很難把得準。自然,聽眾也紛紛給中央電臺來電話,要求回答有關的種種問題,電臺工作人員怕接電話,他們一時也說不清楚。須知,那時候,聽眾認為中央電臺說的每一句話都是代表黨中央和政府的,都是政策口徑,誰敢貿然回答?須知,那時候,一旦說錯了話,不右就“左”,無限上綱,與對美帝的態度、立場聯絡在一起,誰敢拿政治問題去冒險?經反覆研究,確定了宣傳上的三個不變:(1)揭美反美不變;(2)堅決支援世界各國人民的反美鬥爭不變;(3)處理中美關係中堅持的原則不變。事實上,變中有不變,基本立場和原則不變;不變中有變,鬥爭策略和具體問題有變。

說來也巧,《公告》播出15年後,1986年我應邀去美國訪問,美國駐華大使溫斯頓?洛德設宴送行。席間,相互談及基辛格來訪的情景,他表白自己“是最熱愛中國的”,原因有二,除了他娶了一位華人妻子(包柏漪)以外,他講了這麼一段故事:1971年,當基辛格和他乘坐的飛機,從巴基斯坦飛往中國時,在臨近新疆即將進入中國領空時,他從飛機的後艙走進了前艙,以先睹中國為快,這樣他比基辛格更早地進入了中國。

分析形勢明確指導思想

堅持原則定下宣傳方針

中國從“打倒美帝”的高峰轉而邀請尼克松總統來訪,美國從對中國的封鎖轉而開啟美中關係的大門,這種急劇變化的驅動力是什麼?筆者分析,從根本上說,是國家利益。

面對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