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魚,從小就玩。那時候我們村子南邊幾里地以外有條小河,河面不寬,水勢也不大。我們這些半大小子一放心就到小河去玩,憋壩抓魚是經常事,連跑帶顛的找到一處水流不寬不急的地方,然後用石頭先把水溝攔腰砌道石牆,然後再用蒿草或是泥巴把石塊之間的縫隙堵住,只允許有少量的漏水,但是不讓它過魚。
緊接著再往上游走一段距離,再選擇一片能存水的開闊地,來個大江截流。
你一捧我一捧 摳泥巴堆大壩。當然免不了要搬些大塊的鵝卵石做地基,這樣堆好的壩才能挺的時間更長一些。一會兒之後,兩道大壩間的水漸漸少了,就可以開始分段撿魚了。【﹕。qisuu。】
只不過小河溝裡也沒有太大魚,多半是手指粗細的泥鰍,有時也能抓到些小白漂子、花哩棒子魚,撿回家後炸魚醬吃,就著飯吃,美味可口,很下飯,都說“臭魚爛蝦送飯的冤家”。這話著實一點兒都不假。�
但也不是每次都能截流成功,有時候運氣差,堵住了以後,找了半天卻沒有魚,白辛苦一遭。有時候憋水憋多了,大壩就撐不住了,大壩決堤,排山倒海,有魚也就逮不成了。
對於我和大牙這種淘小子來說,打小對“憋壩”就琢磨出一系列的土木作業經驗,用什麼樣的石頭打底,什麼樣的石頭做樁,怎麼才能減少大壩中間位置的水流衝力,什麼樣的泥更堅固,這些寶貴的經驗現在終於又到了發揮其作用的時候了。
大牙憑經驗選擇了幾個位置,然後抽出鏟子,比劃了一下,自己點了點頭。
這種河水指望憋第一道大壩就能挺多長時間是不靠譜的,只能是第一道壩並不把水全憋住,讓水稍稍緩和的往下流過來。第二道壩才開始憋高一些,但是也要留出幾個排水孔,使大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