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1 / 4)

小說:決勝金融危機 作者:天淨沙

當年的“垃圾債券”,是不是和如今的“次級貸款”債券,有著某種相似之處呢?只是,如今的次貸債券,CDO、CDS什麼的,可否比當年的垃圾債券更會“包裝”啊?

四、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

況傑(普匯創展管理諮詢機構高階合夥人)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前,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已經連續10年高速增長。而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這些國家的銀行信貸額以更快的速度增加,短期外債也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相當部分投向房地產。投資的增加導致資產價格膨脹。此外,匯率制度缺乏彈性也使得大量外債沒有考慮匯率風險。這些都為危機的發生埋下了伏筆。

危機首先從泰國爆發。自1997年年初起,泰銖受國際投機者的攻擊,不斷走軟,最終不得不放棄固定匯率制,造成泰銖狂跌。接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3國的貨幣也狂跌。貨幣貶值影響到股市,大多數東盟國家的股票市值至10月底都下跌了20%以上。

1997年第三季度臺灣和香港的金融市場也被攻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迅速採取了有力的調控措施,成功地捍衛了港元聯絡匯率制。但香港股市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16800多點跌至9000點左右。

而從10月底起,韓元持續下跌,股市跌幅也超過40%。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737∶1。在金融危機中,韓國的大企業紛紛遭殃,又連累了一大批為其生產配套裝置的中小企業。企業的大量倒閉使韓國銀行呆賬和壞賬劇增,信譽大幅度下降,同時,韓元危機也衝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

1�亞洲金融危機的特點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巴瑞?易臣格瑞在其《金融危機的防範與管理》一書中寫道:

危機的發生是金融市場執行中不可避免的。金融市場是資訊的市場,資訊的本質是不對稱性和不完整性。資訊的到來無法預期,一旦資訊到來,市場必須做出反應。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就是在這樣大量的不對稱資訊和不確定因素直接觸發下爆發的。在全球範圍內大量的流動國際資本,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透過炒作衝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而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

同時,這些國家本身存在一定的內結構性缺陷。如外債結構不合理,中短期債務較多,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

在韓國,財閥制度造成了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於容易,一旦企業經營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既拖垮了銀行,又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

在日本,當作為生產和貨幣供應量平衡因素的利率所具有的國民經濟功能被剝奪後,信用膨脹會導致貨幣供應過多,進而造成不動產和股票貶值。1985—1990年,東京的地價翻了一番。投機活動,特別是用貸款的投機活動,也變得非常有利可圖。在最景氣時期,有超過一半日本大企業是透過投機獲得了一半以上的利潤。

1987年10月“黑色星期一”之後,西方各主要國家紛紛提高利率進行應對,日本卻在國內資金極為富裕的情況下,繼續保持超低利率水平,使其股票價格總額在兩個月後達到世界股票價格總額的42%。

2�致命問題的暴露

發生在1997至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有著深遠的影響。這次金融危機反映了世界和各國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嚴重缺陷,包括某些一度被認為成功、成熟的金融體制和經濟執行方式,卻暴露出致命的問題,也說明了出口導向的加工貿易和資源掠奪型大企業制度的不足之處。

為了拯救亞洲金融危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揮了重要作用。而正在崛起中的中國,也擔負了一個大國應該起的作用。可以說,透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洗禮,中國政府和人民更有信心戰勝這次的“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風暴。

五、2001年美國經濟危機和美聯儲(1)

況傑(普匯創展管理諮詢機構高階合夥人)

1�新經濟的泡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