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3 / 4)

結之所在。他認為,他之所以不能得到明尺寸土地,皆由於山海關從中阻隔使軍隊排程不便所致。

然而,在他看來,欲取山海關,又非奪取關外錦州、寧遠、松山、可山四城不可。四城之中,錦州又最為關鍵。

實實在在,清太宗是銳敏的。

欲得中原,必先取山海關。

欲取山海關,必先奪錦州。

皇太極決意傾力奪取錦州。

錦州大戰

錦州,是明在遼西的前哨陣地,為寧錦防線重要一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其南面18裡為松山城,松山西南面18裡為可山城,可山城西南20裡為塔山。此三城如羽翼護衛錦州,其西120裡處即是重鎮寧遠,為錦州之堅強後盾。若錦州一破,松、可、塔三城隨之而下,寧遠則成為孤城,難以自存,整個防線將不攻自潰。

此時的錦州守將,乃十年前於大淩河詐降清軍的明前鋒總兵祖大壽。

十年前,祖大壽、何可綱駐守大淩河,與清軍交戰,於彈盡糧絕而又後無援兵之時祖大壽遂向太宗詭稱投降,何可綱不從,從容受刑而死。

祖大壽降清後,卻又詭稱他若能迴歸錦州即能為清廷智取之。

太宗欣然同意。

哪知,他卻一去不返,兒子、侄子滯留後金也在所不惜。

祖大壽復還錦州後,多次抗拒清太宗的招降,還不斷與其鋒戎相見。他憑堅城利炮,致使清軍屢攻不下。

當此之時,太宗手下漢臣張存紅獻計說:

“臣觀情勢,圍困錦州之計,實出萬全。伏願皇上以屯種為本,時率精銳,直抵錦州,布令於蒙古,以為間諜之計,再多擒土人兵卒,廣佈招撫敕諭,按祖帥心事以招之,體義士情以安之……”

太宗一時猛然大悟。

與此同時,他又接受了祖可法等人的建議:屯兵義州。

你道這祖可法是何許人也?

他就是祖大壽的兒子。這祖可法滯留後金很快即實心實意降了清,且還做了清廷都察院的一名漢宮參政。

於是,清太宗就在張存紅和祖可法的建議下,即把義州作為屯兵和進取錦州的前哨基地。

義州位於錦州與廣寧之間,大潛河畔,這裡地勢開闊,土質肥沃,十分利於墾荒屯種,從而成為太宗大軍之重要的供給與前哨基地。

三月,太宗任命濟爾哈赤為右翼主帥,多鐸為左翼主帥,開赴義州築城,屯田,籌措攻城器具,並不時騷擾錦州。

四月,太宗親臨義州、錦州二城,察看地勢和明軍態勢,決計對錦州採取圍而不攻、斷其糧餉的戰法,迫使明軍不戰而降。並決定對圍城官兵採取輪班換防,三月一期。

祖大壽探知太宗行動後,不由心頭十分沉重,他已知道太宗意圖要曠日持久,圍困錦州,使他不戰自敗了。

祖大壽部下,一部分是遼人,相當一部分是蒙古人。開始,他們企圖憑藉堅城和充足的糧草積蓄,與清軍對抗,但,日子一久,蒙古將領首先動搖。

蒙古將領中有兩位名叫諾木齊和吳巴什。他們率本部人馬駐守於外城。清兵陣營嚴整,紀律肅然,是他們有目共睹的,不禁十分驚訝。

一日,有一隊清兵巡邏經過城下,吳巴什手下一名親兵不禁向他們喊道:

“你們圍困有何用處?我城中積粟可支援二、三年,即使圍困,豈可得錦州?”

二名士卒笑道:

“不管二、三年,四、五年,你們即便有十年的糧食,到了第十一年,還有吃的嗎?”

那名親兵聽了,十分驚訝,慌忙跑回去報告吳巴什,而後說道:

“清兵這番話,正說明他們是志在必得,不得錦州,誓不罷休,將軍應及早定奪。”

清軍的意思,吳巴什焉能不知?聽了親兵的話,心中更加憂慮,不由便萌了反心。

他與諾木齊是結拜兄弟,情同手足,於是親自登門造訪,暗暗透露投敵獻城的意思。不想諾木齊正好也作此想,二人真是臭味相投一拍即合,馬上商議具體事宜。

然而,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事竟然被祖大壽偵知。

原來吳巴什有一名寵妾名叫玉潤,生得花容月貌,深得吳巴什歡心。吳巴什回家後,便把獻城之意跟她說了,叫她早作收拾。玉潤聞言大驚,說道:

“將軍差矣!想你我世代為大明子孫,世受皇恩,今日錦州危機,將軍豈能置之不顧?投降獻城,徒留罵名!願將軍三思!”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