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2 / 4)

三條 讓位,白河天皇登基,在位十五年,退位設院廳,控制朝政,稱為“院政”。院廳之政令文書稱為“院宣”,凌駕於天皇詔書之上,攝關不得干預,此舉致使攝關勢力大為衰落。權之愈大,欲之愈大,上皇逐漸腐化墮落,奢侈無度。遇有多名上皇在世,雖分長幼掌管朝政,但仍會因政見不合而紛爭不止。在此混亂時代,武士勢力不斷擴充套件合併,形成“大武士團”,首領多為名門望族,勢力最大者為源、平兩家。兩家共同輔政,若有不歸王化者,兩家共同處罰。

源氏之姓出自皇室,始於嵯峨天皇賜姓諸皇子時期。日本皇族有名而無姓,唯名門望族有姓,賜姓皇族實質上將皇族降為朝臣。此後,賜源姓之舉層出不窮,清和天皇之孫經基王被賜源姓,稱為清和源氏。經基王之子源滿仲因協助攝關藤原氏策動“安和之變”有功,受重賞,後任攝津守護。

平氏也出自皇室,旁支眾多,以桓武平氏最強。桓武平氏出自桓武天皇子孫,桓武之孫高棟王、曾孫高望王皆被賜平姓。高望王后任關東上總介,其子孫在關東發展,有“關東八平氏”之稱。此後,平氏內訌,震撼朝野。院政時期,平正盛獻諂於白河法皇,受器重,至正盛之孫平清盛時開始進入公卿行列。

可見,源氏依靠攝關勢力,而平氏依靠院政勢力。七十七代 後白河天皇 保元元年(1156)七月初十夜,崇德上皇(後白河天皇之兄)在白河殿糾合左大臣藤原賴長、平忠正、源為義及其子源為朝,密謀狙殺天皇一黨。早已詳知此事的 後白河 召關白藤原忠通(藤原賴長之兄)、平清盛(平忠正之侄)、源義朝(源為義之子)密謀予以反擊。次日凌晨,上皇一黨仍在喋喋爭論,清盛、義朝統兵包圍並放火焚燒白河殿。賴長、為義、忠正府邸也盡被燒燬。至次日上午,上皇殘黨被盡數誅滅,賴長自裁,為義等人也被殺被俘,崇德上皇於仁和寺被擒,流放讚岐(今香川縣,但設立之初不包括小豆島及直島諸島,又稱讚州),天皇一方大獲全勝,史稱“保元之亂”。

平亂之功首推源義朝、平清盛,但唯獨清盛受天皇器用,官封播磨(今兵庫縣西南部,又稱播州)守護,後任大宰大貳,義朝對此極為不滿。平治元年(1159),趁平氏一族離京參拜熊野神宮之際,義朝聯合藤原信賴舉兵包圍上皇居所“院御所”,軟禁 後白河上皇(後白河 當時退位為上皇)和二條天皇,誅殺天皇親信藤原信西。清盛聞變,旋即回師京都六波羅官邸,舉兵*。信賴被誅,義朝逃至尾張(今愛知縣西部,又稱尾州,以木曾川為界與美濃分置),但被手下所殺。源氏一族被盡數流放誅殺,史稱“平治之亂”。義朝之子源賴朝被流放伊豆(今靜岡縣東部及東京都伊豆諸島,又稱豆州),平氏未對源氏斬盡殺絕,因此留下禍根。

因平叛有功,清盛歷任衛府督、中納言、大納言、太政大臣,與攝關藤原氏聯姻,同時又將女兒嫁入皇宮。清盛非親貴不用,非金錢不取,擴莊圈地,壟斷貿易(作者注:主要是對南宋貿易),把持朝政。治承三年(1179),因領地之爭,清盛與攝關、院政勢力發生衝突,遂政變逼關白引退,脅迫 後白河 停止院政。翌年二月,高倉天皇讓位於清盛外孫安德天皇,清盛權勢更是如日中天。日本六十六國,平氏管轄三十餘國,莊園田地數不勝數,綾羅綢緞,繁花似錦;奇珍異寶,堆積如山;車水馬龍,門庭若市。平氏實為攝關和院政之外的第三方勢力,即武士勢力,自此天皇制走向沒落,武士專權代之而起,平氏政權實是天皇制向幕府制的過渡。

平氏日見腐化,招致親貴不滿,攝關、院政也因被平氏擊敗而聯合,平氏已是四面楚歌,形勢岌岌可危。治承四年(1180)六月,清盛強行遷都福原,公卿貴族因不滿而紛紛起兵。遭流放多年的源氏後裔源賴朝見時機已到,於八月在伊豆舉兵,其堂弟源義仲在信濃(今長野縣,又稱信州)舉兵。壇浦合戰中平氏戰敗而滅亡,賴朝自此把持朝政,任“徵夷大將軍”,設幕府於鎌倉(位於今神奈川縣,著名旅遊勝地),攜天子以令諸侯。自此,皇室光彩不再,幕府製取代天皇制,開始統治日本。

賴朝建幕府不久,在一次外出狩獵時摔下馬來,不日便駕鶴西去。其子年幼,大權由幕府外戚北條氏(源賴朝之妻政子的孃家)獨攬,天皇、將軍皆被架空。此時,後醍醐天皇 即位,廢除院政,實施親政,並謀劃清除幕府,以重振天皇權威。然而,兩次倒幕運動均告失敗,後醍醐 逃出京都,但就此埋下倒幕的火種,以近畿、東國為首的各地倒幕運動此起彼伏,幕府大廈已是風雨飄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