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根上臺時。美國通貨膨脹率為,失業率為。里根用減稅來刺激經濟,靠國防投入來加大支出,同時拖垮蘇聯。和國防無關的政府支出全部消減。到了1984年,經濟開始回升,里根的民望非常高,被共和黨一致推選為總統候選人。
1980年大選失利後,*黨又開始痛定思痛了。從1968年大選開始,四次大選,*黨只贏了一次,還是藉助水門事件,這樣的世紀醜聞再也不會有了,如果不改革的話還會屢戰屢敗。*黨有關人士不是從選民心理找原因,而是從自己內部找原因,認為本黨選民總數超過共和黨,因此失敗的原因不是敵人太強,而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本著這種自我批評的態度,他們總結出來了,敗多勝少的原因是1968年本黨的選舉制度的改變。也就是由選民決定誰代表本黨出線,而不是由各州的黨領袖決定誰出線。
詛咒終止(2)
1968年的改變,是因為*黨舊有的選舉規則非常不*,初選階段的勝負不影響最終的結果,因為有權選候選人的黨代表大會代表都是各州的黨領袖制訂的,在代表大會上投誰的票不是根據初選結果,而是根據各州黨領袖的個人意願,說白了就是少數人操縱*黨的選舉程式。
這種規則在早年有它的道理,因為美國總統選舉採取兩極選舉制,最終靠選舉院來投票決定,選舉院最早由各州議會指定。*黨依靠各州的領袖的力量,為的是推選出各州都能接受的候選人。
但是時代不同了,進入20世紀之後,*大潮一浪接著一浪,美國選舉中不*的規則也一件一件地被修改。共和黨則完全和總統大選同步,各州初選的勝著掌握該州的黨代會代表,黨中央雖然也有部分代表名額,但這些代表在全國大會上是沒有投票權的。共和黨候選人的挑選是由該黨的選民來決定的。
1968年開始,*黨也改變了百年老規矩,黨代會的代表的90%根據初選結果分配,各州黨主席只能指定10%。在代表分配上不採取全或無的方式,而是根據初選的得票的比例來分。經過四次大選,黨內認為這個改變是不成功的,因為各州大佬們失去操縱政治的權力後,對本黨的競選漠不關心,導致大選失敗。
1982年,*黨指定的改革小組向黨全國委員會提交了改革方案,為了增加本黨政治人物對*黨大計的關心程度,建議把指定代表或者稱為超級代表的比例增加到30%。但是這個改變和1968年以前的有各州黨的老大指定的規則不一樣,超級代表由本*會議員、各州的黨正副主席等出任。這個方案原則上被*黨全國委員會接受,但比例沒有那麼高,1984年大選為14%,到現在為20%左右。
2008年大選,由於奧巴馬和希拉里的激烈競爭,超級代表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奧巴馬獲得了足夠的選票,但由於大多數超級代表支援希拉里,一直到初選快結束了,奧巴馬才獲得勝利。其結果造成*黨分裂,如果沒有9月的金融危機,*黨很可能失去28年來最佳的機會。
1984年超級代表制度第一次實行,各州黨主席和副主席是理所當然的超級代表,國會*黨議員拿去了剩下的60%,剩下的由各州拿去給*黨州長或者大城市的*黨市長。這次*黨初選,是前副總統沃特·蒙代爾和來自科羅拉多的聯邦參議員蓋瑞·哈特之爭。在選民投票上,兩人平手,但絕大部分超級代表支援蒙代爾,使他得以出線。對於*黨來說,這一次的改革差強人意,超級代表的選舉和民選沒有相違背。
*黨在這次大選出了奇謀,選舉女國會議員傑羅丁·費拉羅為副總統候選人,這是美國主要政黨第一位女性正副總統候選人。
在接受提名的講話中,蒙代爾指責里根的減稅是假的,他肯定要增稅;自己也要增稅,但不說假話。此話一出,蒙代爾就沒有希望了。
大選中,成百萬的*黨人投票給里根,主要是南方的白人和北方的藍領,原因是里根加強軍備和經濟復甦。里根獲得將近60%的選票,而蒙代爾的13張選舉人票則是*黨歷史上最慘的一位。
里根在位期間,最大的成績是拖垮了蘇聯,結束了冷戰。
第二任期間,里根知道再也不能連任了,幹起事來就肆無忌憚了。首先是伊朗門,其實就是倒賣軍火,因為水門事件太有名,其後什麼醜聞都要加個門字。這件事來源於人質危機結束後美國的秋後算賬,支援伊拉克打伊朗。然後美國私下裡把軍火賣給兩伊,讓他們可勁地打,軍火的利潤還可以用於顛覆尼加拉瓜合法政府。好在里根的手下比尼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