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的。譬如劉飛的女朋友,房子是她選的,要大的、貴的,可最後真的要走入婚姻了,她考慮最多的卻是如何規避自己在這個婚姻裡的壓力和風險,如何讓享受歸她,付出卻歸別人,這種自私與超利己主義除了能給他人帶來憤怒,我不知道還能帶來什麼?
說到房子,我不得不多說幾句。中國人在房子的消費上的非理性選擇,讓人一直覺得非常不能理解,經常在小區裡看到這樣的年輕人,剛剛大學畢業,一個人孤零零地連女朋友還沒談呢,就貸款買下100多平方米甚至更大的房子,而這常常是動用了父母一生的積蓄,才付得起首付的大房子,其利用率充其量不過是作為用來睡覺的地方。
但是利用率如此之低的大房子,卻從此使年輕人的大半生都要為它拼命賺錢,淪為它的“奴隸”。
在國外,年輕人剛剛完成學業,走向社會,在其事業穩定之前,通常都是租房,打拼幾年有了穩定的收入,他們會買一個經濟實用的小房子用來過自己的單身生活。年齡漸長開始談婚論嫁,他們會考慮買一個大一點兒的房子結婚。結婚幾年後要添小寶寶的時候,他們才會真正的規劃換一個更大一些的、帶花園的房子,以供未來的孩子玩耍活動,而往往這時候,他們多處於事業穩定,收入上升的人生黃金階段,有足夠的能力供養得起這樣的房子,他們才會如此選擇。
於秀點評(2)
因此,在國外二手房市場和租房的業務特別的發達,因為有非常大的需求量,人們對待房子的消費也非常的理性而成熟。
可在目前的中國,尤其在許多第一代獨生子女中,父母究其一生積蓄有時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一步到位,剛剛走出大學校門,便住上現成的房子,有的家庭甚至動員全家幾代人拿出積蓄來為孩子買房,上海不就是出現了很多6+2的購房模式,孩子的父母出錢還不算,再加上孩子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六位家庭成員為自己的獨生子女買房也該算得上一大奇觀了吧,但在許多大城市這算不上是新鮮事兒。
獨生子女家庭在房子消費上的非理性態度,客觀上也刺激了房價的攀升,因為商品的價格常常是圍繞供需關係來調整的,大量的年輕人在房子的消費上因為省掉了很多本來是理性的環節,成為“有房族”,造成了房子供需關係的緊張,因而,房價不得不隨著日益緊張的供需關係而一路飆升,當許多人都在抱怨高居不下的房價的時候,有多少人想到了,實際上這一路走高的房價正是因為他們自己的非理性消費意識造成的呢?
從房子的消費上就可以看出,這一代獨生子女的消費意識決定了他們的意識形態,那就是“有錢就是幸福的,沒錢是萬萬不幸”的。
不管我們認不認同,他們就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所以,有錢的快樂和沒錢的痛苦都已成為他們必須經歷的人生體驗,這由不得我們說三道四。
基於這個層面,我對劉飛的價值觀給予理解,但不給予支援,我承認有錢也許會幸福,但我同樣承認有時候有錢也未必就會幸福,幸福的含義有很多種,看你怎麼去理解和選擇。
我知道我這樣說,對於價值觀已經形成的這一代人來說,等於是隔靴搔癢,甚至只賺白眼兒,但我相信,生活會給他們最終的答案。很多時候,人一定要自己經歷了才會有真正的認識的飛躍,我從來不打算去說服誰,因為,生活會比我更深刻。
我只是奇怪劉飛含辛茹苦的父母,為什麼只讓他們的兒子讀懂了一件事,那就是過苦日子是很可怕的,他們夫妻的患難與共,不離不棄,甚至相互扶持,哪怕去賣菜也得替兒子攢錢的經歷竟然沒有讓他們的兒子發現。其實,有時候沒錢的婚姻也照樣可以是有保障的,給人帶來幸福感的,更重要的是,他們沒有讓兒子學會感恩,以至於在他兒子的規劃中,只有他自己成為有錢人以後的種種輝煌,卻從來沒有聽說他將如何回報自己如此艱辛的父母。
在第一代獨生子女中,無論是家庭經濟環境好的,還是條件差的,通常你只看得到父母的付出,子女的索取,幾乎看不到孩子長大成人後對養育他的父母的感恩與回報,這種現象已經完全不是偶然的,它的群體性在我看來已經是一個比較發人深省的問題,不知道這些孩子的父母們考慮到了沒有?
感恩、回報,這些品質對於中國人來說並不陌生,幾千年前我們就有“悠悠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感人詩篇,在訴說著兒女對父母的感恩知遇,可現在的孩子,不要說會懂得對自己的父母感恩回報,就是對他身邊所有的幫助過他,支援過他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