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2 / 4)

小說:教女兒學論語 作者:低訴

…我們一個個來。

先是令尹子文。

令尹子文,姓鬥,名谷於菟,令尹是官名,即楚國的上卿,主要的執政者。就這個人物,子張問孔子:“令尹子文三次當上令尹,不見他面露喜悅之色,三次被罷免,不見他流露怨恨之情。交接工作時,一定把自己任上的政令交代給繼任的令尹。他的表現怎麼樣?”孔子說:“稱得上忠於職守了。”子張又問:“稱得上仁嗎?”孔子說:“我不知道他的為人,怎麼談得上仁呢?”

孔子只承認他忠,不覺得他仁?

是啊。

不過我覺得,他交接工作時能夠這樣,也不錯了;如果是個小人的話,耍點花招,給繼任者吃點藥……

這就是忠呀。在自己的職責範圍內,盡心盡力,甚至鞠躬盡瘁,令尹子文的表現,都看得到。至於孔子所要求的仁,對一個當政者來說,要牽涉到很多方面了,比如實踐理想,博施厚愛等等,令尹子文的內心是否這樣想,孔子沒有把握。

我們看第二個人,陳文子。

陳文子,名須無,齊國的大夫,家裡有十輛車……

十輛車?

富有嘛,古代一輛車四匹馬,十輛,就是四十匹馬——子張講的第二件事,是春秋時代發生的一件大事:崔子弒齊君。 崔子:齊國大夫崔杼;齊君:齊莊公。

哦,犯上作亂的事情。

你怎麼知道?

老師說過,臣殺君、下殺上稱為“弒”。崔子弒齊君,就是犯上作亂嘛。

子張說:“崔杼殺齊莊公時,陳文子有四十匹馬的財產,棄之不顧,離開齊國。到了另一個國家,又說:‘這裡的大臣,和我國的崔大夫一樣啊。’就離開了這個國家。再到一個國家,又說:‘這裡的大臣,和我國的崔大夫一樣啊。’又離開了這個國家。這個

人的表現怎麼樣?”

我覺得表現不錯,沒有同流合汙。

和孔子的觀點一樣。孔子說:“稱得上清白啦。”子張又問:“稱得上仁嗎?”孔子說:“我不知道他的為人,怎麼談得上仁呢?”

為什麼?

我想,一個清白的人,也只是做到潔身自好而已;“仁”的要求高多了,至少對自己的國家要有更多責任感吧,陳文子卻躲得遠遠的……

有句成語叫“明哲保身”,說的大概就是這類人。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公冶長第五 5。19

季Jì文wén子zǐ三sān思sī而ér後hòu行xínɡ。子zǐ聞wén之zhī,曰yuē:“再zài,斯sī可kě矣yǐ!”

哦,“三思而行”的成語出在這裡。我們丁老師常說的:“你們還小,碰到什麼事都要三思而行,不可莽撞。”

《論語》裡的話,不一定都是孔子講的,你們丁老師說的是季文子的觀點。

季文子是誰?

魯國的大夫,叫季孫行父,算是孔子的前輩了。傳說他凡事都要“三思而後行。”

我知道,三是多的意思。三思,應該就是反覆思考多次——這是一個好習慣,不是嗎?

孔子不同意,你看這裡的記載:季文子凡事都要思考多次,再付諸行動。孔子說,“思考兩次,這就可以了。”再:兩次之意。

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再”?

對。孔子覺得,一件事思考三次或三次以上,太謹小慎微了。你想,是利是弊反覆比較,做還是不做反覆權衡,結果一般就不去做了,即使去做,也是很保守的。

孔子的看法是,想了兩次就去做?

是啊。行怎樣,不行怎樣,比較一下利弊,就可以決斷了;而不要老是猶豫:行、不行、不行、行……

這結果,一定是不行。

有時候,“行”比“思”更重要,特別是讀書人,通常不夠果斷,思得多,行得少,所以孔子特別強調“行”——看來孔子這話,是針對那些凡事猶豫不決的同學講的。

那天我們講子路,他是“未之能行,唯恐又聞”……

這說明不去做的話,多聞多思也沒意義。以後你們丁老師再講“希望你們三思而行”,你就可以站起來說:“丁老師,再,斯可矣。”

哈哈,這我可不敢。

[相關詞語]

三思——指反覆思考,語出“季文子三思而後行”。

[造句]

三思而行——泰森聽說下午有場足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